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习作典范。如果把作文教学渗透在阅读课中,巧妙利用读写结合点,在课本当中寻找训练的契机,让学生们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写作训练,既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是考量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在课本中效仿和学习比较经典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写作技巧,为以后的长篇作文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练笔虽小,但妙处却不少,如何利用好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到“泉眼”,使小练笔适时、适度、有效,通过小练笔,点燃创作的激情,呈现创作的精彩。
一、练笔在文本“留白”处
在绘画中,有一种表达技巧叫“留白”。所谓“留白”,就是画家故意不把花画满,给观赏者一处自己发掘自身思想的做法,让欣赏者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阅历与画家的作品初衷相结合,以达到一种思想上的共鸣。这种作画方法也可以说成是对残缺美的一种解释。对残缺美,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做过很好的解释,或许正是因为维纳斯残缺的双臂,让欣赏者都可以给她装上一对自己想象中的手臂,或拿着苹果,或者拿着盾牌,或是提着刚要入浴或者刚出浴的裙摆摆出一副娇羞的姿态,反正欣赏者怎么想,这一雕像就应该是欣赏者心目中的那个样子就是了。由此可见留白对于作品艺术品质的体现有多么重要。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作,这些作品语言精练,在语句的表现手法上都有着我们日常写作值得借鉴的部分,就语文课本中的留白现象来说,有些句子是意境或者情境到了,但是句子没到,就是要让读者在整篇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去自我完善作者对于情感的宣泄,让读者在语言空白处体会笔者的弦外之音,句外之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的作品空白点,就应该停下授课的脚步,给学生小练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补充作品当中本应该出现但却没有出现的语句或者情感等,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阐明和解释作者在文中要表达哪些情感,让补充之后文章能够完整清楚,这种练笔方式不但能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也能让学生更加明了作者的本意,锻炼学生语言凝练的水平和语言组织水平,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感知语境和感悟情感的能力,逐渐让学生们能够做到笔随思动,词语练达即文章。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古诗三首》之《秋思》一诗时,她发现插图描绘了作者把一封信交给邮差,邮差想上马离开,作者又想把信拿回来,犹豫不决的场景,旁边的树叶已经枯黄了。老师就引导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畅想一下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绘画上面作者在将这封信交给邮差之后又拿回来是怎样一种想法,他的思想纠结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对于邮差的想法和举动等信息,结合绘画背景展开联想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短暂的一个小练笔活动,既考验了学生对课本表现思想的掌握,也练习了学生组织语言与作文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要知道这种能力有助于学生短时间内写出高质量作文的基本能力。
另外在日常叙述文中,省略号的用处可以说是妙不可言,如人教版五年级上《慈母情深》中的省略号,就给读者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例:“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所省略的是有关于“我”心情的描述,此时让学生们揣摩省略号省去的作者的心情和想说没说出来的对于母亲的愧疚之意,让学生们补充出来,在不使文章有违和感的基本要求下,让学生们展开联想,再现“我”的复杂心情。不仅增强了对文本人物的理解,更激发和训练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常言道,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让学生们在日常练习过程当中善于抓住情感的宣泄口,让学生们面对事情时能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言之有情,练习多了自然也就能让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情感丰富,打动别人。
二、练笔在文本言语结构精妙处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它们或者句式工整,或者语言优美,或者结构独特,这些都是我们小学写作所欠缺之处,也只有课本中这些大家之作,才能将语言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面对这样的美文,督导学生进行效仿,让学生们在作者的影像之下逐渐掌握特殊句型的运用能力,提升自己的作文语句表达水平。
仿写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有法可循。在教学中设计仿写,既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高很多。谢婉莹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可见仿写是提升语文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此捷径运用得好完全可以让学生完成从一个模仿的人到一个被模仿的人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离不开找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以及好的练习习惯,还有语文老师细心的指导和坚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