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五)重视学生合理道德需求的满足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不会有道德内化,就不会有自主、自觉的追求善的道德行为。教育应该了解、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重视学生需要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实践表明,学生有自己求善的道德需要。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这种需求,注意引导学生合理追求的满足,或者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要,并不断激发学生新的求善需要。其次,学生在道德需要基础上的自主选择,反映了学生真正的品德水平,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追求,也最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这种选择的正确反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学校的德育过程不仅仅是施教的过程,更应该是学生自我认识、体验、活动和发展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他所践履的正是他认同的东西,他所追求的正是他坚信的东西,人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道德判断能力也就在践履和追求中得到发展与升华。要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最终达到激发学生道德追求主动性的目的。最后,还要关注学生道德满足的方式和发展方向,对学生的错误也应该及时指出、加强引导。
(六)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
我们立足于学校,往往认为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决定着学生的品德发展。其实,学生并不只是生活在学校,他们也生活在各自的家庭里,活跃在居住的社区中,家庭和社区生活是他们完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些学生,或许这两个领域的生活可能更重要。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校德育的有限性,学校德育不能包含或替代家庭、社区德育,也不可能替代或包含家庭、社区德育,它们以各自独特的价值共同构成了道德教育环境的全部。学校德育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家庭和社区生活,就不能说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德育没有主动与家庭和社区德育配合并取得家庭和社区德育的主动配合,也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这三方德育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正是学生道德困惑的主要源泉。这一点要求我们首先要提高认识,不能一味地抱怨社会状况不理想、家庭教育不科学。抱怨无助于问题解决。其次,学校应该主动做好与社区、家庭互相配合中的协调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和家庭德育的实际水平和状况既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又是学校德育的有力支持。应该追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向的一致及教育效果的统一。最后,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
综合上述可知,学校道德教育要想更好地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就必须“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正确的出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浅谈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