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重视学生生活指导
学生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困惑与困难,决定着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和程度。因此,德育一定要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大的教育目标,落实或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的难题中。对学生而言,生活中的冲突和烦恼是真实存在的,抽象的人生观、世界观距自己的现实生活却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内容与生活难题之间的必然联系,他们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会主动内化这些道德要求呢?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把德育的人生导向作用细化到对学生的生活指导中。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并不都是理性的,往往是情感性的、具体的和自我的。成人视为细节的小事,也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道德困惑和心理压力。从学校心理咨询的总体情况来看,交往中的各种困惑是学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能对学生的交往等现实生活中的困扰给予实在的指导,一味强调“如何做人”等方向性的问题,就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直面生活的勇气,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困扰和心理困惑的信心与技能。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新的生活充满新的情景、新的关系、新的挑战,只有自己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三)重视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生成新的德育内容
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生成德育,第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他们是在原有品德基础上接受新的教育要求或产生新的教育需求的,学生的品德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育要做到难易适当、因人而异,不要动不动就“一刀切”、随意拔高、搞形式主义。只有被学生认可并逐步遵循的教育要求才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过分完美的目标,只会被学生视为教条,最终形同虚设。第二:应该了解学生的道德基础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样的道德基础是在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办法,每个人的品德状况也正是他适应现实生活的结果。例如:教师要学会设计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设计真实生活实践活动应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充分体验,产生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从而改进原有的道德行为,并逐步促使道德内化。每一个活动基本可以根据上述话动程序进行操作,活动设计逐步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定主题,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开展活动,根据教育内容,主要可以设想开展下列活动:①当好生活角色。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每次有重点地当好一个生活角色,在反复生活实践中逐步强化,趋于自觉。②过好每天生活。教师首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然后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过好一天生活”活动,让学生自我规范在家里、在社会、在学校的行为,逐步从有意规范到自觉行动。③当好“实习家长”。通过引导学生负责处理家务,促使学生深切体会家长的辛劳,并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④自主处理生活中违纪事件。学生的品德不是一蹴而就,生活中经常还会发生违纪事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些事件针对性地让一些同学自主处理。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受教育。⑤开辟教育基地,开展参观、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学工学农基地等等。⑥开展调查、访问活动。调查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调查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品是如何来的,开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可以对家乡的面貌、企业的创业发展历程等进行调查,也可以对生活中各种成功和失败的成因进行调查等等,访问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直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⑦开展各项生活实践能力比赛。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促使道德内化。等等。第三:教师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敏感,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敏感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更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并在这种把握中寻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生长点,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超越现实具体的生活,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四)帮助学生寻找道德的生活价值
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好人?每个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都会提出类似的问题。如果德育仅仅是一味地强调道德的利他性,忽视了引导学生发现道德与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样休戚相关,这样的德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迟早会被学生背弃。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向善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或者他发现不了做一个好人对他自己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就不会主动向善,至少他不会保持长期道德追求的热情。正是利益的召唤,才使得学生愿意内化道德规范,愿意逐渐走向自立。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可以是明确的,也可能是隐蔽的。需要说明的是,学生通过道德追求来实现自我的更大的利益,并不一定是个人主义或者自私自利。不承认道德利益的合理性,不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德性的完善提高在改善自己生命质量中的价值,德育必然被学生视为“假大空”,甚至被学生视为虚伪。曾有学生向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好学生又怎么样呢?如果我们不能或不愿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必然把你连同你的教育一同抛弃。教育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寻找道德的生活意义:首先,德性的提高可以改善人际交往,掌握社会技能,为个人的成功发展提供支持。其次,德性的提高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他人(包括教师)的认可,为自己争得荣誉,帮助他人建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为自己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机会。再次,德性的提高可以使自己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最后,德性的提高有助于集体任务的实现及当前问题的解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浅谈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2)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