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 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 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 (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 (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7. 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8. 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三.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有什么发现?
磁铁能指示南北两极,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2. 司南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科学知识
1.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教学准备:
26
条形磁铁、铅笔等。 一.教学导入 复习:1.“磁针四法”是哪四法?
2. 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二.活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
3.讨论:磁极靠近的情形有哪几种? 4.针对每一种情形学生进行实验。
明确:两磁铁下的“轮子”都要能灵活地滚动; 两磁铁的质量应相同;
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不可以太大; 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互靠近。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
5.磁铁底下除了用铅笔,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试吗? 6.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实验应该是能够重复的。 7.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三.拓展 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1.阅读教材。
2.明白这些物体分别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课后反思:
3. 磁铁游乐场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按照观察实验的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 2.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之后体验实验的成功、制作的成功。
2.乐于用学到的磁铁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改善生活。
3.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知识
1.复习磁铁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等。 一.教学导入
27
我们知道了磁铁的哪些秘密?让我们一起到磁铁游乐场去大显身手吧!
二.活动 沙里寻针
1.提问:有一些回形针混到沙子里去了,有办法迅速把它们拣出来吗?
2.学生讨论。 3.动手实验。
4.说一说刚才这个方法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5.引导深入思考:你还能用类似的办法解决哪些问题? 二.活动 辨认磁极
1.设疑:一个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用哪些方法可以辨认它的磁极?
2.学生根据记录表讨论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4.填写好方案设计表。 5.学生实验。
6.把自己的辨认方法与同学交流。 三.制作玩具
1.过渡:制作或改装一些磁铁玩具,并说一说它利用了磁铁的哪些性质。
2.学习第三小组的设计说明,照样子做一做。
3.布置任务:欢迎大家设计一些有趣的磁铁活动加入我们的磁铁游乐场。
四.拓展 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1.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维启发。 2.从身边事物入手进行创作。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1.光与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8
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活动 影子游戏
1.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置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 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
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29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 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三.制作小孔成像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