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冷与热
6
4.谁的传热本领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
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 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
7
四.作业:
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1. 多姿多彩的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2. 观测风
9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 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