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基顶标高以后预留至少30cm厚的保护层;
(5)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
(6)平台台阶宽度不应小于设计值,并预留有足够宽度,不一次留到位,应比设计宽度稍有富余,最后进行人工修整至设计宽度;
(7)挖方路基施工遇到地下水时应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①采取排导措施,将水引入路基排水系统,不得随意堵塞泉眼;
②石质路基开挖应根据地面坡度、开挖断面、纵向长度及出土方向等因素,结合土方调配,选用安全、经济的开挖方案。
第四章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第一节 一般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一、下部结构
桩基础、扩大基础、墩(台)基础 (一)钻孔灌注桩发生偏斜 1.形成原因
(1)成孔后不垂直,偏差值大于规定的1%; (2)钢筋笼不能顺利入孔。 2.原因分析
(1)钻机未处于水平位置,或施工场地未整平及压实,在钻进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
(2)钻杆弯曲,接头松动,致使钻头晃动范围较大; (3)钻孔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把钻头挤向一侧;
(4)土层软硬不均,致使钻头受力不均,或遇到孤石、探头石等。 3.预防措施
(1)钻机就位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整平和压实,并把钻机调整到水平状态,在
20
(4)凿桩头时当凿至距设计位置10cm左右时,应注意先对设计桩头标高处的四周进行凿除,然后再凿除中间部分,桩头破除后形状应呈平面或桩中略有凸起,以利接柱或浇筑系梁混凝土前冲洗桩头; (5)严禁使用爆破法进行破桩头。 3.处理措施
若因意外原因,在凿除桩头后混凝土中仍含有泥浆,则应继续向下凿除,直致消除混凝土中所含泥浆层且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时为止。此时可支模板浇注混凝土,深度较大时,需先接桩,若深度较浅时可在浇筑承台混凝土时同时浇筑。 (九)钻孔桩发生中心偏位 1.原因分析
(1)桩位定位存在误差;
(2)护筒的形状不符合要求或埋设时出现偏差; (3)钢筋笼定位不准确。 2.预防措施
(1)在桩位定位时要认真复核,做好骑马式控制桩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便能够准确确定钻头中心及对钢筋笼进行准确定位;
(2)护筒的形状要符合要求,埋设时其四周的回填要密实,防止在钻进过程中发生移动;
(3)钢筋笼定位准确,固定要牢固,经复核无误后方可灌注混凝土。 (十)混凝土出现离析,混凝土强度不足 1.原因分析
(1)混凝土原材料不合格、配合比参配比例不准确,或搅拌时间不足; (2)挖孔桩灌注混凝土时,串筒口距混凝土面的距离过大,有时在孔口将混凝土直接倒入孔中,造成砂浆和骨料离析;
(3)挖孔桩在孔内有水时,未抽干水就灌注混凝土。应该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时而采用了干浇法施工,造成桩身混凝土严重离析;
(4)挖孔桩灌注混凝土时未能将护壁的漏水堵住,致使混凝土表面积水较多,而未清除积水就继续灌注混凝土,或采用水桶排水,结果连同水泥浆一同排出,造成混凝土胶结不良;
(5)挖孔桩局部需排水挖孔时,在灌注某一桩身混凝土的同时或混凝土未初凝
26
前,附近的桩孔挖孔工作未停止,继续挖孔抽水,且抽水量较大,结果地下水流将该孔桩身混凝土中水泥浆带走,严重时混凝土呈散粒状态,只见石料不见水泥浆。 2.预防措施
(1)必须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配制或进行抗压试验,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2)采用干浇法施工时,必须使用串筒,且串筒口距混凝土面的距离小于2m; (3)当孔内水位的上升速度超过7cm/min时,可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法进行桩身混凝土的灌注;
(4)当采用降水挖孔时,在灌注混凝土时或混凝土未初凝前,附近的挖孔施工应停止;
(5)若桩身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进行补桩。
(十一)基坑开挖后,基底土被水浸泡,土层变软,承载力降低 1.原因分析
(1)由于连续降雨,使基坑内积水; (2)地下水位较高,降水效果欠佳;
(3)当采用坑内排水时,排水量小于出水量;
(4)由于种种原因,在基坑开挖后未及时进行基础施工,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地表水流入基坑内,或泉水渗到基坑内。 2.预防措施
(1)基坑开挖至基底30~50cm时,可根据天气情况来安排下一步工序,在天气晴朗时,将预留部分挖去,随即进行基坑检验,检验合格后马上进行基础的施工; (2)雨季施工时,为了防止水流进基坑,应在基坑四周0.5~1.0m外的地方挖排水沟或打土垄;
(3)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当在基坑四周开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时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比基坑深0.5m,并有坡度,集水井应比排水沟最低处深1~1.5m,具体尺寸视降水范围决定;
(4)要备足排水设备,随挖随排水,以坑内不积水为准;
(5)在靠近河沟、水渠的地方开挖基坑时,应在基坑外挖一条截水沟,截断流入基坑的水源,截水沟外侧距基坑的距离应大于3m;
(6)接近基底标高20cm时停止开挖,同时在基坑的一侧挖积水井,采用潜水泵抽
27
干坑底内积水,待地下水位降至基底标高50cm以下时,方可进行清底工作。 3.处理措施
将被水浸泡的软土挖除,用砂砾、级配碎石、石灰土等其他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材料回填至设计标高,同时控制其地基承载力也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十二)基础产生滑移或倾斜 1.原因分析
(1)基底的承载力不均匀,致使基础向承载力较小的一侧倾斜;
(2)基础位于倾斜面上,基底为半填半挖,填筑部分不牢固,使基础向半填部分滑移或倾斜;
(3)在山区施工时,基础持力层位于斜层面上。 2.预防措施
(1)若基础持力层处于倾斜岩石上,可对岩石开向内倾斜的台阶,以提高抗倾滑能力;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行的方法进行地基加固,提高地基承载力; (3)更改设计,使基础全部处于开挖面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速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最全面)(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