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有很多研究显示,汉语的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的,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的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节次,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2.佛教典籍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子的拼音方式。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句。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取自佛经。在文体方面,由于佛经翻译讲求思想的普及性,因此引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变文。这种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谈话的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口语文体朴素而活泼且自由。这种朴实平易的口语化文体的普及与发展,佛寺禅门遂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3.佛教典籍的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的肥沃
的土壤。
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题材:由于印度思想的渗透,以及佛教神话与寓言故事的传播,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明代的白话小说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不仅小说的主线围绕佛教的传播,主要人物和故事也是基本取自佛经。
文学结构: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的内容,而且还影响着其文化结构。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即散文体中穿插诗词。这种文体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的白话小说。两宋时期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可见佛经在当时已经被看作一中独特的文学形式。
文学语言: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P148 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走在
思想和文学观上深受佛经影响。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他把佛家清净理念加诸于自然景物。营造一种禅定境界。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它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和文化。为中国民族的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念的? 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 A 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B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C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严复等人的社科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的理解
《天演论》是严复在1894年根据英国生物
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编译的。该译文语言使用骈文,读起来音节婉转,极富节奏感;其内容更突出“社会进化”的观点,1897年在《国文汇编》上刊载后影响非凡,使读者深受震撼,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该书一方面给读者敲响警钟,加深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另一方面用“物竞天择”的进化理论号召读者自强奋起。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不仅是中国人获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鲜知识,而且“还获得了一种观察事物和知道自己如何在危机时代生存、行动的方法和态度”,使得中国的知识份子进一步坚定引进西方文化的决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西翻译简史(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