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无法跨越的思想鸿沟
马缨花的内心其实也是有着崇高追求的。农场是一个讲究干活能力的地方,男人最大的荣耀是有一身好力气,可是马缨花偏偏看上的是一个文弱书生。马樱花拒绝和章永璘结婚,并不是不想和倾慕的男人结婚,只是下意识的不想让作为“读书人”的章永璘放弃读书,被家庭的负担所累。她认为:“你不能和别人家的男人一样: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是最没有货色的!你是念书人,就得念书。”[15] 马缨花有着自己单纯的爱情理想和精神境界。可悲的是,她和章永璘之间显然隔着一条鸿沟。这不仅在于她的“肉肉、狗狗”的亲昵称呼让章永璘觉得别扭,主要在于她并不理解他的思想、追求,而且也不想去理解他。她的境界仅仅是无条件地崇拜读书人,把自己的一切盲目地奉献给爱情,而不去管这种爱情是否对等。
诚然,马缨花是冷静的,无私的,伟大的。可是,她不了解章永璘作为一名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不愿意抛弃自己的自尊心和羞辱感,接受马缨花“施舍”的痛苦。马缨花对这种痛视而不见,她想的是无论以什么方式也要为章永璘营造一个良好的念书环境,就是对他最大的爱。这只不过是朴实的农村妇女对知识分子崇拜的表现。显然,马缨花给不了章永璘所期冀的精神满足。当章永璘成为身体上的正常人后,自然而然就会在精神上追求“优雅的柔情”,章永璘很大方的承认:马缨花是一个未脱粗俗的女人,自己和劳动者的差距在于他在精神境界上要比他们优越,属于一个较高的层次。而且,章永璘也不止一次的强调他自己不能再继续作为一个被怜悯者、被施恩者的角色来生活。这种思想上的困苦在与马缨花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愈加明显,更何况,这种困惑无法与马缨花交流。甚至,章永璘认为马缨花的施舍是玷污了他为一个光辉的理想而受的苦行。他无法体谅马樱花,无法感受马缨花。马缨花和章永璘的距离绝不是可以通过暂时的柔情和感动能跨越的。
马缨花是《绿化树》中性格非常复杂并让读者喜爱的形象。她具有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德,也具有她们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热情与豁达。在那个人性缺失的年代里,马缨花的形象仿佛是一缕刺破黑暗的光线,让人在反思那个荒唐年代之余,感受到一丝人性光辉的存在。马缨花对章永璘的爱护,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拯救了一个身处困境的知识分子,并使他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双重“复活”。
13
结 论
张贤亮塑造的贤妻良母式的拯救者形象充分体现了他内心潜藏的女性观。西北荒原贫瘠的土地与西伯利亚的寒风加之贫困挣扎的年代促成了马缨花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但她直面人生的苦难,勇于反抗年代加在身上的枷锁。由于女性的生存命运受到多种社会因素和传统习俗的制约,又使她在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职能的认识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潜意识中流露出传统女性的牺牲意识。马缨花性格复杂,姿态多样,这个女性形象不但凝聚了无可质疑的美学价值,还具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2] 张贤亮,心灵与肉体的变化——关于短篇〈灵与肉〉的通讯 [J],鸭绿江,1981,卷35(4):23
[3] [5] [6] [7] [10] [13] [15] 张贤亮,张贤亮精选集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45,47,97,,73,73,,43,14
[4] 郭宝亮,文化诗学视野中的新时期小说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2007):270,
[8] 许子东,当代文学影象 [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18
[9] 易晖,“我”是谁——新时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研究 [M],南昌:江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9
[10] 周鑫辉,中国式女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J],安徽文学,2010,卷10(8):12
[11] 夏刚,在灵与肉的搏斗中升华——《绿化树》的“心灵辩证法” [J],当代作家评论,1984,卷1(3):5
[1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1 [14] 邓晓芒,张贤亮:返回子宫,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 [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绿化树》中马缨花的形象(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