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之外的地点时应上锁。
4.2.5.2 应设有专门储存阳性血清、质控品的低温冰柜和/或血清库毒种库,并应上锁,专人管理。
各级实验室血清库/毒种库的设置按有关规定执行。 4.2.6 建立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
4.2.6.1 在紧急预案中要包括在紧急事件发生时通知实验室主任、设备管理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员。
4.2.6.2 实验室主任和设备安全员要遵循有关规定,报告、调查和处理突发事件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职业暴露。 4.3 实验室的安全操作
4.3.1 在安排工作人员的实验室区域时,要根据其工作的种类和所涉及的生物试剂,对实验室环境做好安全检查。
4.3.2 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必要时(如对初筛阳性标本进行复测时)戴防护眼镜,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4.3.3 如接触物传染性危险大,可戴双层(两付)手套以增加保护。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4.3.4 禁止采用口腔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 4.3.5 操作中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及时消毒。对大量溅出的浓度高的传染物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
4.3.6 工作完毕,要对工作台面消毒。工作台面应当用0.1%?0.2%次氯酸溶液消毒;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min以上;
4.3.7 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4.3.8 血清及其它体液样品均应严格按要求妥善保存,HIV抗体阳性样品应做好标记单独保存。 4.4 避免利器的使用
4.4.1 尽量避免在实验室使用针头、刀片、玻璃器皿等利器,以防刺伤。如果必须使用,在处理或清洗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刺伤或划伤,并应对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4.4.2 尽量使用安全针具采血,如蝶形真空针,自毁性针具等,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和刺伤的危险性。
4.4.3 应将用过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针头直接放入坚固的容器内,消毒后废弃。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5 样品的采集
所有的血液、血清、未固定的组织和组织液样品,均应视为有潜在传染性,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
4.5.1 应象操作未知传染风险样品一样,小心存放、拿取和使用所有可能有传染性的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用后的包裹应进行消毒。
4.5.2 采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采血用一次性注射器,谨慎操作,防止发生刺伤皮肤和造成外界污染。
4.5.3 如用滤纸采样,则手指或耳垂局部消毒严格按常规进行。在刺破皮肤后,迅速把滤纸沾上,切勿让血液滴落在其它物体表面造成污染。采血后要待血样干燥后再包装送检。
4.5.4 离心机要使用密闭的罐和密封头,以防液体溢出或在超/高速离心时形成气溶胶。
4.6 带入和带出实验室的物品
4.6.1 对所有带入实验室的物品都应进行检查。含有测试样品的包裹应在安全柜或送到合适的实验室方可打开,不能在收发地点和仓库等地点打开,应有合适的包装(见第一章)并有醒目的标记。包裹必须在下列情况下才能打开:人员在处理感染源方面受过训练;具有处理感染源设备的实验室;穿戴防护衣的工作人员;用后置可消毒的容器中。
4.6.2 打开标本容器时要小心,以防内容物泼溅。核对样品与送检单,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和溢漏。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样品移出,对样品管和盛器消毒,同时要报告有关领导和专家。
4.6.3 检查样品的状况,记录有无严重溶血、微生物污染、血脂过多以及黄疸等情况。如果污染过重或者认为样品不能被接受,则应将样品安全废弃。要将情况立即通知送样人。
4.6.4 对血液和体液常规操作要在工作台上进行。样品处理时若内容物有可能溅出,则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戴手套进行。同时应戴口罩、防护眼镜,以防皮肤或粘膜污染。
4.6.5 在将HIV/AIDS样本转到其它实验室时,运送样本时应防止对工作人员、患者或环境造成污染。护送样品的人应明确接收地点和接收人,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人员应及时确认样品已送达指定的实验室,被转入安全位置并得到妥善处理。
4.6.6 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应进行消毒。
4.6.7 用于国际空运的样品要按照国际空运协会(IATA)的规则进行包装和标记,并提交相应的资料。
编号:LAB/SOP/33
实验室清理和消毒
1. 目的:为HIV实验室各技术人员保证实验室安全卫生,规范实验室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HIV实验室技术人员。 3. 规范性引用文件:《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4. 相关器材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柜。
5. 安全防护器材与措施:84消毒液,75%乙醇,戊二醛。 6. 操作步骤:
6.1实验室清理:每次试验工作完毕,要对工作台面消毒。工作台面应当用0.1%?0.2%次氯酸溶液消毒;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min以上;生物安全柜台面要用75%乙醇消毒,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6.2 废弃物处置和消毒 6.2.1 废弃物处置
6.2.1.1 废弃物处置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6.2.1.2 从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出来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品、培养物和其它物品,均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应置于专用的密封防漏容器中,并在高压消毒后再安全运至血站医疗垃圾处理室。 6.2.2 HIV常用的消毒方法 6.2.2.1 物理消毒方法
6.2.2.2 高压蒸汽消毒,121℃,保持15?20min;
6.2.2.3 干燥空气烘箱消毒(干烤消毒),140℃,保持2?3h。 6.2.3 HIV常用的化学消毒方法
HIV最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次氯酸钠,含有效氯2000-5000mg/L)、75%乙醇和2%戊二醛,保持10?30 min。 6.2.3.1 废弃物缸:5000mg/L 次氯酸钠。
6.2.3.2 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75%乙醇。 6.2.3.3 溢出物:5000mg/L次氯酸钠。
6.2.3.4 污染的台面和器具:2000mg/L 次氯酸钠,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器械可用2%戊二醛消毒。
编号:LAB/SOP/32
不确定样品追踪和处理
1. 目的:规范相关样品的处理
2. 适用范围:HIV抗体阴性而近期有过高危行为者的样品、灰区的样品、不确定
的样品、HIV抗体阳性的样品 3. 操作程序:
3.1. HIV抗体阴性而近期有过高危行为者,为排除窗口期感染的可能,报告中 必
须注明每 三个月复查一次,连续两次,并做好记录通知样品来源单位。 3.2. HIV抗体灰区的样品为排除窗口期感染可能,报告中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连 3.3. 续两次,并做好记录通知样品来源单位。
3.4. 收到不确定报告单,做好记录并复印一份报告单送流调人员。 3.5. 收到阳性报告单,做好记录并复印一份报告单送流调人员。
3.6. 对发现并报告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由疾病控制科进行首次流行病学
调查。
3.7. 对既往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定期进行随访。
3.8. 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随访,劝其采样检查,并做
好记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HIV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