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词解释
1、府院之争(P45):指 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 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2、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P116):: 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张国焘任主任,后来总部迁往北京,邓中夏任主任,并在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设立分部。(2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1分)。出版机关刊物《劳动周刊》,指导工人运动,并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2分)。它对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3、西湖会议(P129):1922年8月,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2分)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作出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决议。(3分)这次会议,推动了国共合作的进程。(1分) 4、好人政府(P107):1922年5月,蔡元培,胡适,等人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认为中国的政治军阀混战,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他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模式. 但是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3个多月就垮台了.
5、制宪救国(P110) :制定一部民主宪法,通过这一途径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这是二十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是一个买办封建军事专政的国家,大小军阀掌握中央和地方的政权,人民毫无民主自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没有制定宪法。制宪和省自治两种政治主张,在很多地方是重叠的。主张自治的人大多要求制定一部省宪法,进而制定国家宪法,而主张制宪的人中又有很多人主张在宪法中规定省自治或联邦制的条文。 6、民主革命纲领 (P115):1922年7月16号至23号,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包括: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主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台湾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7、黄埔军校 (P134) : 孙中山在苏俄的支持下,为了培养革命军事干部,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为蒋介石,党代表为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早期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丰硕成果,在国民革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变成了蒋介石反革命的工具。 8、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孙中山逝世后,日国民党右派谢持、邹鲁等11人于1925年11月23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决议案。参会者后来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9、四一二政变(P183) :蒋介石背叛新三民主义和北伐大革命的政治事变。1927年3月蒋到上海后与帝国主义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及青洪帮头目等直接勾结,密谋用暴力手段清除共产党。但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者却未作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4月12日,蒋派兵收缴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大规模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封闭上海总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四一二”政变后出现了武汉、南京、北京三个对立的政权
10、七一五政变 (P190):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四一二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日趋反动。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决定“分共”,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随后,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从此,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11、戴季陶主义 (P150): 是资产阶级右翼和国民党右派反共的思想武器。1925年6、7月间,戴季陶先后抛出《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问主义之哲学基础》等反动小册子,曲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唯物史观,宣扬阶级调和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鼓吹“单纯的国民党运动”,反对国共合作。因而,戴季陶主义为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和最后叛变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12、整理党务案 (P131):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即策划从国民党的领导机构中排挤共产党、全面控制国民党的党权。1926年5月,蒋介石以“消释疑虑,杜绝纠纷”为借口,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其主要内容是:规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
级党部担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在此之后,蒋介石迅速扩张权势,打下了以后实行反革命军事独裁的基础。
13、东北易帜(P194):“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阴谋利用张学良制造的东北“独立”,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为维护祖国统一,于1928年12月29日,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这样,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14、宁汉合流 (P191): “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15、广州起义 (P227):1927年12月1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举行的起义。起义后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以苏兆征为主席。此次起义第一次打出“苏维埃”的旗帜,从此有了苏维埃运动和苏维埃区域。由于优势敌人进攻,起义失败。余部转移到农村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16、中原大战 (P217) :1930年5月,蒋介石同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新军阀混战,双方激战于陇海、平汉铁路沿线
的广大中原地区。中原大战历时7个月。战争使国民党各派军阀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后因张学良拥蒋,大战以反蒋各派失败告终,冯的军队全部被消灭,阎又龟缩到山西,蒋则在国民党新军阀中居于显著的优势,从而巩固了他的独裁统治。
17、一二.九运动(P292) : 1935年的12月9日发生在北平的一次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数千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示威游行,遭到压迫。它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8、遵义会议(P285):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改组了中共中央在政治、军事上的领导机构。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的统治,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9、第三党(P244): 是大革命失败后从国民党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左翼分子组成的政党,其发起者和领导人是邓演打、谭平山。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红军的游击战争。1935年11月,更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采取联俄、联共的方针;不久,发表宣言,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上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现代史知识整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