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有利的条件。
四、中俄在民族问题上应相互学习借鉴 尽管中俄在民族问题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诸多的共性仍然使两国在许多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认为,中俄之间未来在民族问题上的相互借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吸取双方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新民族理论,调整民族政策,杜绝在这一问题上的“左”、右倾错误,致力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过去,在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下,中国和苏联无论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还是在民族理论政策方面,都有很多共同之处,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以苏联模式为样板而建立起来的。在当时,虽然中国共产党也曾意识到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但是苏联犯过的错误我们仍旧重犯,苏联发生过的失误我们仍旧发生,例如各种极“左”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双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待民族矛盾、忽视民族间的差异性、过高估计民族发展的阶段、认为民族问题已基本解决等等。这种相似的历史背景,使中俄双方在对待民族问题上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也有利于双方相互吸取历史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加强合作与交流,经常就两国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与民族问题进行切磋与研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正是由于中俄双方在民族问题上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实践看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双方才更有必要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也要看到,中俄两国毕竟国情不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都必须从各自的国情出发,而不能像中国过去对待斯大林模式那样,照搬照抄,盲目效仿。要立足于求同存异、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既不能强求一律、生搬硬套,也不能相互指责、相互攻击,而应本着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学习对方的长处。
第三,在实践上,应当对民族问题的处理慎之又慎,因为民族感情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感情一旦受到伤害,就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去弥补,甚至还有可能酿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在两国的历史上,都是有过血的教训的。像沙俄时期和中国封建时代那种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像斯大林时期那种粗暴对待少数民族的做法,像中国过去那种忽视民族差异的错误,在今天都是必须摒弃的。
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着各国人民经济往来的密切,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将进一步觉醒和加强,从而为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难题。作为多民族大国的俄罗斯和中国,也都将面临这一难题。一般说来,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加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如果处理不慎也会为民族分立或分裂造成契机,例如在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前捷克斯洛伐克等。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和俄罗斯都必须在民族问题上谨慎行事,既不能纵容民族分立主义势力,也不能靠强制手段解决民族矛盾,而应通过改革、发展、疏导和化解来解决问题。 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以缩小民族差距、减少民族矛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双方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两国应就这一问题加强
合作。
中俄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却是一致的。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为市场体制与传统的计划体制相反,它主要不是靠行政干预而是靠市场调节来配置社会资源,而民族地区由于投资的相对收益率较低,在市场竞争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从而为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对于这种情况,又无法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只能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来间接引导。目前,无论中国还是俄罗斯,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距现实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所以,中俄双方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第五,对于国际上的一些势力,尤其是那些借民族问题插手别国内政的势力,应保持高度的警惕。由于中俄两国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应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协商,必要时采取一致的立场,加强双方的防范措施。近些年来,两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针对西方国家借口中国的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妄图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俄罗斯一向主张这是中国的内政,别国不应干预。再如,对于俄罗斯的“车臣危机”、俄日关于“北方四岛”的争议等问题,中国政府也一贯主张这是各国的内政,反对国际社会介入。然而,在类似这些问题上,两国需要加强协商和协调的领域还很广,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发展。
最后,对于两国民族间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应本着着眼未来、立足发展的态度协商解决,充分发展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各自国内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中国和俄国是邻邦,相互接壤的边界线达7300多公里。在俄国境内,生活着许多中国人的后裔;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等,其主体民族过去都生活在前苏联境内,现在有的生活在俄罗斯境内。历史上,中俄两国民族间曾产生过许多龌龊,尤其是在沙俄帝国时期,俄罗斯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前苏联时期,苏联政府曾支持了中国外蒙古的独立,并长期将其视为自己的地盘;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苏军事对峙,导致两国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不过,现在这些都成了历史。今天,中俄两国正在为加强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而进行努力。
由于中俄两国是相互接壤的邻邦和多民族大国,目前又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相似的国际国内问题,所以双方应当放下历史包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结束过去,着眼未来”,以科学的态度冷静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致力于发展双边友好关系。因为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各自国内的经济建设状况,并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两国只有和平友好,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才能为各自国内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参见陈连开:“中华民族之含义及形成史的分期”, 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2]《孟子·滕文公上》。
[3]参见张建华:“论苏联联邦制变形的历史原因”, 原载《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4期。
[4]参见余伟民:“在帝国废墟上重整河山”, 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5]《列宁全集》第7卷,第89页。 [6]《列宁全集》第33卷,第228页。 [7]《列宁全集》第4卷,第273页。 [8]《列宁全集》第31卷,第126页。
[9]参见陈连开:“历时40年的民族大识别”,原载《了望》1999年第26期。 [10]参见杨侯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十年”,原载《人民政协报》1999年9月12日。
[11]参见杨昌儒:“现阶段中国民族问题浅识”,原载《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俄民族关系对比(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