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声 现 象
第1课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基础达标】
1. (2014·湖南常德)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发声的音叉溅起水花 B.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 钢尺伸出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2. (2014·江苏镇江二模)如图,手握铝棒中点,并轻轻摩擦铝棒,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当铝棒发声时( ).
A. 只有铝棒周围空气在振动 B. 只有铝棒在振动
C. 铝棒和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 D. 铝棒和周围的空气都没有振动
3. (2014·湖南郴州)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4. (2014·四川凉山州)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
5. (2014·安徽淮北模拟)如图所示,甲图是扬声器在播放音乐;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其中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图是 .
1
6. (2014·江苏淮安模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以下小资料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 (填“大”或“小”);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 的影响. 空气(0℃) 331 煤油 1324 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 空气(25℃) 346 海水(25℃) 1531 7.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填“上”或“下”)拐弯了.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综合拓展】
8. (2014·四川成都武侯区一模)将电铃放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空气的振动发生的 B. 真空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的方法 C. 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D. 真空不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的方法
9. (2014·山东菏泽)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 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0. 某中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吗?”进行探究,设计并进行了实验,用到的器材有:耐高温的广口玻瓶或烧瓶、密封盖、小铃、细铁丝或棉线.如图所示.
2
(1)将瓶口紧密封盖,摇动小铃, (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对烧瓶加热,密封瓶盖与瓶口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小铃,比较听到的两次铃声的变化,可知 .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11. 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α(t-t0),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声速,α为温度系数.
序号 液体 t0/℃ v0/(m/s) α/(m/s·℃) 1 水 25 1500 2.5 2 甘油 20 1923 -1.8 3 水银 20 1452 -0.46 4 酒精 20 1180 -3.6 (1)如图所示,是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图象,其中图象 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 (填“快”或“慢”).
12. (2014·山东东营)“蛟龙号”创造了“中国深度”——下潜7062m.今年“蛟龙号”将远赴印度洋探索2700m深处活火山的奥秘.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母船与“蛟龙号”信息传递要借助于声呐.在2700m深处的“蛟龙号”收到正上方母船的指令需要多长时间?
3
参考答案与解析
【课后精练】
1. D 解析:A.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C. 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D.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选D.
2. B 解析:手握铝棒中点,并轻轻摩擦铝棒,会发出声音,当铝棒发声时是铝棒在振动.故选B. 3. A 解析:因为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而声音在液体中要比在气体中传播快,所以A正确.故选A.
4. 振动 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5. 甲 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水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6. 小 温度 解析:由表可知: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传播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7. (1)上 (2)下 解析:(1)声音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因为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人的说话声会拐向高空,其结果就是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听不清对方的喊叫声了.(2)深夜空气温度较地表温度高,即寺内温度高而枫桥河畔的温度较低,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所以寺内的钟声会偏向地表,沿地表传向数里外的枫桥河畔.
8. D 解析:A. 听到的铃声是电铃振动发出的,故A错误;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 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仍看见电铃在振动,说明光传播不需要介质,故C错误;D. 该装置无法将玻璃罩中抽成真空,需要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故D正确.故选D.
9. D 解析: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B.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C.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在真空中,振动的物体也不一定会发出声音,所以C选项说法错误;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所以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0. (1)能 (2)铃声变小 (3)声音传播需要依靠介质 解析:(1)拧紧瓶盖,摇动铃铛,因瓶内有空气,声音可以传播,所以能听到声音.(2)瓶内接近真空后,没有了声音传播的介质,在摇动铃铛时,并与前一次的声音进行比较;从小铃铛的声音变小可以推测,当瓶中是真空时,将听不到铃声了.(3)由此可知,此实验的结论是声音传播需要依靠介质.
4
11. (1)c (2)快 解析:(1)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知道,水的α值是正值,水银、酒精的α值都是负的,但是酒精的数值更小,所以传播速度会随温度减小的更快,故c图象符合;(2)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α是一个正数,所以当温度越高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12. 由v=
ss2700m可得,“蛟龙号”收到正上方母船的指令需要的时间t=?=1.8s. tv1500m/s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学科王2016物理中考复习单元练习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