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经典之路
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而且两次提到最重要的预防出血原则之一:避免视野之外的操作导致视野之外的出血。如果出现了视野之外的出血,切不可盲目钳夹或缝扎,应先压迫,然后想办法让他成为视野之内的出血。如果填塞纱布影响进一步操作,可用稍大的剥离子压迫,即可有效压迫止血,还可帮助显露,同时还能帮助判断是血管断裂、还是分支撕裂;是单头出还是两头冒。对于腺体或瘤体表面血管破裂,8字缝合,垫纱布结扎是有效方法,电凝可能引发更大的出血,结扎会在下一步操作中脱落,钳夹会造成更广泛的撕裂,压迫会影响下一步操作。
甲状腺手术6
胸骨后甲状腺 对于真正的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自然需要劈开胸骨,直视下切除。但是,大部分病例是甲状腺下极肿块向下延伸入胸骨后,此时,甲状腺的主要结构、血管等,均在胸骨之上,而且肿块直径小于胸骨上窝横径。肿块之所以停留在胸骨后,不能提出至切口下,仅仅是因为胸骨上部分挡住了胸骨下部分的退路。因此只要将胸骨上部分充分游离,或将上下两部分横断,即可将胸骨后部分提出,不需劈开胸骨。
问:上面在说甲状腺分离的时候没有十分清楚你的解剖顺序,觉得在解剖甲状腺上动静脉的时候还是有点困难,我的解剖方法是直角血管钳分离出血管后套线结扎,觉得不是很舒服.希望"外科之路"能详细介绍一下.
还有一个就是切甲状腺实体的时候,"外科之路"老师是用电凝还是用线结扎?我喜欢用电凝,但是在近喉返神经入喉地方还是比较怯的,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避免.
答:游离甲状腺上极常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先游离结扎上动脉,后分离甲状腺上极,常被性急的医生采用,优点是痛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爽!
第二种则相反。避实击虚,未雨绸缪,稳!
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应该先分离甲状腺上极外侧,判断上极是否需要切除。如果需要紧贴甲状腺被膜分离侧后方,不用特殊技巧,只要用剥离子慢慢多推两下即可。然后切断悬韧带,钝性分离悬韧带后方,可与外侧汇合。最后在甲状腺表面分别结扎切断上动脉前后支。
先扎后断的方法是以前结扎上动脉主干,防止血管回缩。分支结扎不会回缩。
切除甲状腺时,挤切可以使用电凝,排钳适用结扎。
只要保护好甲状腺后壁被膜和部分组织,喉返神经比较安全。电凝会因为热传导损伤,此处最好最先排钳切开分离,然后结扎。
斜疝修补术
如果有一种手术比阑尾切除还多,那一定是斜疝修补术。它是年轻普外科医生入门手术之一,与阑尾切除相比,更强调解剖、分离、层次、保护,而且是我们接触的第一种重建手术,意义非同一般。回味斜疝修补术,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解剖、重建手术至关重要原则和方法。
(手术难易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来说,单纯切开、分离手术难度最小,术后并发症最少;然后为单纯切除手术、重建手术、切除+重建手术,最麻烦的是重造手术。)
1、 左侧?右侧? 这个问题本来不算什么,但当我明白什么是失误,什么是错误;什么错误可以原谅,什么不可原谅;什么错误可以弥补,什么错误不能弥补。随着工作越来越繁忙,每天完成手术的台次增多,这个问题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就诊时看、术前看、问家属、看病历、看腕带、问助手、问病人、试外环、扪疝囊,坐在手术台前还要问自己:那边是左?那边是右?直到切开疝囊,还会想会不会是双侧?为了除掉这块心病,我准备了一根标记笔,看清问明是那边了,就在患侧腹股沟区画一个标记,疝囊较大,进入阴囊的,画一个圆圈;疝囊较小的画一个十字;刚刚发病或很少出现的,画一个三角。这下,我心里舒服了,我想大家都舒服了吧!
2、切口确定 常规斜疝切口大家早已接受,并没必要更改。我一般都在耻骨上扪及精索的位置斜向上1厘米做一个标记作为起点,然后平行腹股沟韧带向上切开3厘米即可,如果助手喜欢拉钩,可以再小一点。无张力修补切口适当向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外科经典之路(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