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
上海经济研究 2009年第5期占到400万以上以及200~400万人口城市中的61.5%和54.2%,而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又相对小于中部地区。通过前一部分的分析可知,我国目前的这种城市规模分布结构不利于城市经济增长。 表12006年我国分地区城市规模分布
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
200~400100~20050~100
24[100]
13[54.2]
7[4.2]
4[16.7]80[100]29[36.3]31[38.8]20[25.0]106[100]31[29.2]48[45.3]27[25.5]单位:万人,%合 计全 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86[100]92[32.2]110[38.5]84[29.4]>40013[100]8[61.5]2[15.4]3[23.1]20~5059[100]11[18.6]20[33.9]28[47.5]<204[100]0[0.0]2[50.0]2[50.0]
注:括号内为比重,因四舍五入的关系,比重加总可能不为100。
为了估计我国城市的规模分布,我们将285帕累托分布模型①,得到的α值分别为1.2438、1...2187,我们的结果验证了陈勇等(,,位次较低,2002年~2006年的城市规模数据取平均,,结果如下:
log(y)=10.111-1.221log(x)
t=(105.43) (-57.89)
p=(0.000) (0.000)(7)
珔R=0.92 p-value=0.0000
WaldWald系数检验结果(统计量χ(1)=10974.75,对应的p-value=0.0000)表明应在1%的显著性2
水平下拒绝系数α=1的原假设。由于我国城市最优规模仅在东部地区显著,故我们对东部地区城市子样本进行类似的估计,得到的结果为α=1.36,高于全国水平,说明相比全国而言,东部地区城市等级系统分散程度更突出,更需发展高位次城市的城市规模(或者说更需要发展大城市)。
在图3中,我们绘制了城市规模的散点图,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规模的分布形式明显外凸,存在小城市代表性不足和大城市缺失的情形。我们通过方程(7)计算对应位次城市规模的拟合值,并将拟合值和原始值示于图4中。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样本城市中,2002年~2006年间人口平均规模在140万以上的高位次城市(69个)和人口平均规模低于25万的低位城市(8个)实际值都小于拟合值,而中间位次城市的实际规模大于拟合规模。故我国城市规模要向理想的位序-规模方向发展,必须提高高位次城市的城市规模。所以,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方向应该是发展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这不仅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向更合理方向发展的需要。
不可否认,大城市在发展中曾经出现过“城市病”问题(指由于城市规模急剧膨胀所造成的拥挤、污染等生活和环境方面质量下降的现象)。但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问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体现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片面追求物质生产而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制方面(导致空间结构规划不科学,城市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造成了城市发展的“相对过度膨胀”,但这是可克服和事先避免的(饶会林,1999)。
①为节省篇幅,此处省略了逐年具体估计的结果,仅列出了根据2002-2006五年平均人口规模估计的结果。—3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