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
食 品 科 技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 第 卷 第 期
mL。
综上所述,采用用CALB处理白酒丢糟获得目标酯类物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仅可以减少粮食消耗,对白酒丢糟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方法。但是所得综合酒样中各种酯类含量仍然相对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提高综合酒样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冬,彭志云,牛广杰,等.强化发酵丢糟再生产白酒的研
究[J].中国酿造,2011,(2):147-149
[2] 沈怡方.白酒生产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1998
[3] 程抱奎.开发酒糟资源节省饲料用粮[J].粮食与饲料工
业,1999,(3):30-31
[4] 方晓璞,张文学,张其圣,等.丢糟复合发酵剂的应用开发
研究[J].中国酿造,2007,(4):55-57
[5] 宋柯,杜岗,刘念,等.白酒发酵副产物丢糟、黄水、底
锅水中提取香味成分在酒用香料中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8,(6):82-84
[6] 杜礼泉,唐聪,古加强,等.红曲霉酯酶酯化特性的探讨[J].
中国酿造,2005,(1):27-28
[7] 任道群,唐玉明,姚万春,等.酯化酶动力学研究[J].酿酒科
技,2006,(6):28-29
[8] 金子,林影,黄登峰,等.展示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的
毕赤酵母全细胞催化合成短链芳香酯[J].生物工程学报,2009,(12):1927-1932
[9] 赵东,彭志云,牛广杰,等.微生物转化丢糟再生产白酒的
研究[J].酿酒,2011,(1):23-25
(上接第21页)
PrePar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using E. coli cell
with high activity of glutamate decarboxylase[J]. Applied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2000,88:257-265
[10] 刘慧.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6
[11] 赵炳超,石波,李秀波,等.新型饲料添加剂-GABA的制备
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4,31(12):1314[12] 赵景联.固定化大肠杆菌细胞生产γ-氨基丁酸的研究
[J].生物工程学报,1989,5(2):124-128
[13] 章汝平,何立芳.用后道味精母液提取谷氨酸后的废液
生产γ-氨基丁酸[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3(4):433-435
[14] 吴非,边鑫,李良,等.高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菌株的筛
选及诱变育种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5):6-10
[15] 李秀凉,孙晓宇,韩晓云,等.产γ-氨基丁酸的乳酸菌株
的诱变选育[J].食品科技,2012,37(9):16-19
[16] 冯志彬,吴思颖,张玉香,等.短乳杆菌产γ-氨基丁酸发
酵条件的优化[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 (3):248-251
[17] 曲有鹏.近平滑假丝酵母木糖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表
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8] 娄文勇,郭强,郁惠蕾,等.近平滑假丝酵母细胞催化乙
酰基三甲基硅烷不对称还原反应[J].催化学报,2009,30 (12):1276-1280
[19] 任艳秋,徐岩,穆晓清,等.醇类物质诱导培养改善近平滑
假丝酵母去消旋转化能力[J].催化学报,2005,5(5):554-557
[20] 赵俊仁,孔保华.自然发酵风干肠中酵母菌生产性能的
研究[J].食品科技,2010,35(10):27-31
(上接第25页)
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1998,18(1):53-60[6] 陈可可,朱宏涛,王东,等.普洱熟茶后发酵加工过程中曲
霉菌的分离和鉴定[J].云南植物研究,2006,28(2):123-126[7] 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等.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
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4):300-302[8] 杨抚林,邓放明,赵玲艳,等.黑茶微生物学研究进展[J].微
生物学杂志,2006,(1):81-84
[9] 杜连祥.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2
[10] 胡永金.微生物实验手册(自编)[M]
[11] 李艳.发酵工业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2] 周红杰,李家华,赵飞龙,等.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
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
[13] 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等.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
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4):300-306
[14] X Xu, M Yan, Y Zhu. Influence of Fungal Fermen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the Puer Tea Manufacturing Process[J].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05,5(4):382-286
[15] 赵飞龙,徐亚军,周红杰.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普洱茶品
质风味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4):155-156[16] 赵飞龙,周红杰.酵母菌在普洱茶平直形成中的作用初
探[J].茶苑,2003,(2):4-6
[17] 杨抚林,邓放明,赵玲艳,等.黑茶微生物学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06,(1):81-84
[18] 何国藩,林月婵,徐福祥.广东普洱茶渥堆中细胞组织的
显微变化及微生物分析[J].茶叶科学,1987,(2)
· 3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5种成品普洱茶中微生物的分离及其产酶特性研究(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