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陡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
示均匀坡。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
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
降坡线。
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200-500米线为
丘陵、>500米线为山地(>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
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⑵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
地的水平距离测算地面实际距离。
⑶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
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2.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地形类型
熟练判断等高线圈上的基本地貌类型,这是学好等高线地形图必须的基本要求。
盆地:等高线数字中间小、周围大。
山地:等高线数字中间大、周围小。
鞍部:两个山地之间的低地。
山脊:等高线数字最凸出部分指向低处(即数字小)的部位。也叫分水线。
山谷:等高线数字最凸出部分指向高处(即数字大)的部位。也叫集水线(即河流存在的地方)。
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的地方。
3.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大小的计算及比较
⑴坡度的含义:地形坡度的大小相当于两点的相对高度/水平实际
距离的值。
⑵坡度的计算:坡度大小=相对高度÷水平实际距离
如右图,计算AB、CD的坡度大小(若图上距离AB为1㎝、CD为3㎝)。
A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320-280=40米,水平实际距离是1㎝×5000=5000㎝=50米, 因此AB
之间的坡度=40米÷50米=4/5。
CD之间的相对高度是320-280=40米,水平实际距离是3㎝×5000=15000㎝=150米,因此CD
之间的坡度=40米÷150米=4/15。
AB、CD的坡度大小用图来表示为:
⑶、坡度的比较
由上面AB、CD的坡度大小图表示,我们不难看出:
①同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坡度陡、稀则缓。
②不同幅等高线地形图中:
若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等高线越密坡度越大;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则比例尺越大
坡度越大。因此一句话概括就是“大大原则”。
4.高度的判断和计算
高度的判断和计算包括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的判断与计算。
⑴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
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可能的最大相对高度,二是有可能的最小相对高度。
如右图:A点可能的最大高度是499.9999┈米,山脚下B点可能的最小高度是0.0000┈1米。?因此,这
座山AB间的最大相对高度是499<h<500米。
同理可得最低相对高度是400-100=300米以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与地图(9)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