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探索。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学情分析: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探索。
学习内容: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学习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学习重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学习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六、板书设计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这一课时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
学情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习内容:教材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学习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学习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学习准备:情景图等。
学习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2个2个分的或3个3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吧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五、板书设计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学情分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学习内容:教材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学习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习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学习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二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