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单元教参(黄健再改稿)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8-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单元概述

关于动物,学生已经在三年级采用观察的方法认识了常见动物的典型特征,了解了蚕的生长变化特点,归纳总结了昆虫的共同特征。为了让四年级的学生继续保持探究动物的热情,教材将探究对象从“身边的常见动物”扩展到“自然界中更多种类和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将认知目标从三年级的“认识是什么”提升到“探究为什么”(尝试寻找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将探究技能的训练主要放在搜集资料和观察实验方面,用新的探究任务驱动学生将探究引向深入。

本册教材按照“总—分—总”的逻辑结构,编排了“动物的特征”、“水族的公民”、“吃奶长大的动物”、“飞翔的精灵”、“珍稀动物的保护”五课书。教材先引导学生从运动、生活环境以及食性等三个方面对“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其生存”这一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作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对生活在水、陆、空三个领域中的动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分别认识各领域动物的共同特点,了解威胁珍稀动物生存的原因和保护濒危动物的措施,继续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资料卡片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科学问题、阅读科学资料的兴趣。

单元页主要展示的是我国特有的虎种——华南虎,教材中没有采用照片而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暗含的内容是:自1990年以来,我国还没有发现野生华南虎的实体,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已将华南虎列为头号濒危物种。图中还配有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用触目惊心的数据有力地激发学生去进行宣传和保护。单元页可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珍稀动物的保护”的阅读资料,也可以将其作为第一课的导入资料。

本单元教学,建议安排7—8课时。每课附录的课程资源,可以帮助教师省去一些搜集资料的时间,这些资源虽然分课附录,但却是前后联系的,教师参考时应当注意在整体上进行把握。

1、动物的特征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基础课,教材安排了“模仿动物的运动”、“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认识动物食性”三个活动,旨在

1

引领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及食性这三个方面初步认识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尝试从这三个方面用新的标准对动物分类,关注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这几个方面的关联(渗透系统论的观点),获取与这三个方面有关问题的事实,为后面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可根据后面的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认知目标定位在“初步了解”,抓住“身体结构对生存的适应”这一主线,把本课各项活动巧妙地串联起来组织教学,不必拘泥于教材和教师用书中的顺序,即“变 ‘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但是,教师应当注意:本课内容不便实验和观察,不宜采用发现式探究的方法,而应当着力在接受式探究方面去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获取食物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不同运动方式的动物图片,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图片,老虎、兔子和人的牙齿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挂图或者就用书中的插图)。

2

2.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

课前或课后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部分的教学。

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可以让学生寻找单元页上森林中的动物(8种动物),旨在启发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来了解动物的特点。再问学生“美丽的大自然除了多姿多彩的植物外,还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或这些动物与植物有哪些区别呢)?”让学生提取对动物的已有认识,归纳概括动物区别于植物的共性特点。学生交流时可能是针对某一动物的身体结构或食性与植物的区别(如蝴蝶有翅膀、动物有眼睛、蚕要吃桑叶等),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主要特征。

活动1 模仿动物的运动

本活动重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在有趣的活动中亲身体会结构和功能的关联,由“说出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模仿动物的运动”、“思考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等几个小活动组成,其中“搜集动物运动趣事”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是以特例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构造特征与运动行为的关系。

1.交流

首先,教师可用不同运动方式的动物图片(如教材中的蜘蛛、雕、熊、马、鱼等),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上动物的运动特点,再让学生交流见过的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让学生从动物的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来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模仿

模仿动物运动的游戏,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角色扮演应该更合适一些,因此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自选其中的任一种进行模仿,也可以模仿教材以外的动物的运动,相信这一活动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

模仿之前,教师应当提出要求,可以开展竞赛,完了,应当组织评议:谁模仿得最逼真?并说说有什么感受,以此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

3.讨论

通过前面的交流和模仿,学生已经对动物可以自由运动这一共同特点形成共识,这时候,教师可以插问:它们的运动方式可以互换吗?当学生给予否定时,教师可要求他们说出否定的理由,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一般情况下,为什么鸟就不能在水中游、鱼就不能在空中飞?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而这,正是整个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它的身体构造密切相关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也许会出现就事论事的局面,停留在动物个体而不是站在类群的角度看问题,或者会出现以偏概全、忽视特例的状况,比如“会飞,是因为有翅膀,所以有翅膀的就都会飞”,又如“鸟都有翅膀,都会飞”等。

针对前一种问题,教材以鱼为例,通过插图里学生发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认识上升到动物类群的高度,并提供了“流线型”这样的科学名词;针对后一种问题,教材则以搜集“动物趣事”的形式给予引导,不但提供了关于企鹅不能飞却能游的一则趣事,而且要求学生搜集、补充这样的动物趣事(关于运动方式的)。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稍作了解,可以告诉学生在第2课、第4课还要继续研究,不要做过多地纠缠。关于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教材的意图是为后续研究获取提出这方面问题的事实,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搜集都可以,交流这方面的动物趣事时不必充分展开。

如果学生课前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那么教师也不必刻意回避,可以让1个小组先作汇报,给予鼓励之后再布置这项作业。

活动2 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

本活动先让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了解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然后以同样是鸟足却有不同的特点适应不同的环境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点,旨在引领学生从两个方面辩证地去认识动物的生活习性。

建议分两个过程来组织该活动。 1.对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对着各种动物的图片,相互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在这里,我们就需要考虑图片

4

的准备了,决不能种类单一、生活环境差异不大,如果教师难以准备这么多,可以号召学生参与,实在不行,还可以采用对答的形式来丰富比较的内容。

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为给学生打下思维的基础,教材以鸟类的足为例来启发他们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分别出示了鸭足(游禽类)、鸡足(陆禽类)、鹰足(猛禽类)、鹤足(涉禽类)等图片。

教学时,最好能通过前面看图说环境的游戏而提取出这四种动物来,然后先说说他们的生活习性,接着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足,逐个分析,从中发现规律。最后扩展更多的动物,请学生根据习性简说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在第1课时结束之前,教师应当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动物捕食方式的资料,为第2课时的学习作好准备。

活动3 认识动物的食性

本活动围绕动物的食性,旨在使学生了解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捕食方式、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获取食物相适应的。

1.游戏

教师先将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发给学生(同样要注意种类的丰富性),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始游戏,游戏的方式可以是“找朋友”,甚至可以借用“玩扑克”的形式。这项游戏,意在使学生对各种动物的食性有比较深的印象,并且可以使学生对食物链也有粗浅的感受(为以后形成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

2.交流

如果说前面的游戏是侧重于结果的——谁吃掉了谁,那么接下来的交流就是侧重于过程的——究竟是怎么吃到的。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学生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和前面的活动一样,在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用不同方式获取食物的许多例子之后,教师还应当再次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都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教材是以青蛙为例来说明的:青蛙的口腔宽阔,舌长而宽,前端分叉,表面有粘液,舌的生长方式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2单元教参(黄健再改稿)在线全文阅读。

2单元教参(黄健再改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114470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