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制(外汇管制)
数量性外汇管制 成本性的外汇管制 混合性的外汇管制
用汇额度
5、利用国际借贷。
顺差时,把盈余资金投放于国际金融市场;(OPC 欧佩克 以及一些发达国家) 逆差时,从国际金融市场借入资金
第四节 西方国家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介评
一、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理论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 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
适用于金本位制度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 大卫?休谟
*货币制度:
实物货币制度——贝壳 粮食 布帛
金属货币制度——铁币 青铜 银币 金币 (金块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贱金属——贵金属 有固定形状 规格 重量 成色 金汇兑本位制 银单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单本位制 白银 白银、黄金 黄金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信用货币制度——纸币 电子货币(信用卡)
钱庄 鉴定金属货币的重量、成色 银票 (褡裢) 兑现的信用货币——纸币的发行以拥有的贵金属挂钩;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纸币的发行与拥有的贵金属不挂钩(以经济的需要为依据)
主要观点:(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逆差: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下跌——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平衡 顺差:黄金内流——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 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平衡
二、弹性分析理论
弹性——弹簧长度与作用力大小之间关系的状态
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需求量或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弹性——富有弹性 缺乏弹性(需求刚性) 单一弹性
供给弹性——
生活必需品 耐用消费品 奢侈品
11
1、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 马歇尔、罗宾逊夫人, 美国经济学家 勒纳 2、该理论主要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论述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3、货币贬值国家实现改善贸易收支目标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出口需求弹性 + 进口需求弹性 > 1
D x + D i > 1 货币贬值,有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 (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D x + D i < 1 货币贬值,不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 D x + D i = 1 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改善无影响 4、主要贡献: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国际贸易收支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指出了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条件。
初级产品——农矿产品 需求弹性比较小(资源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生产 工业制成品——需求弹性比较大 ——发达国家生产
三、吸收分析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 亚历山大 该理论以凯恩斯的均衡方程式为基础,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在国际收支上的具体运用。
总需求 = 消费需求C + 政府开支G + 企业投资需求I + 出口需求X
总供给 = 消费支出C + 国家税收T + 储蓄 S + 进口 M
国际收支 = 贸易收支 = 出口— 进口 = 总收入 — 总吸收
故此,要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可以减少总吸收或扩大总收入,或者二者兼用。 主要贡献:把国际收支同国内经济联系起来,为实施通过国内经济的调整来调节国际收支的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四、货币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 蒙代尔、 约翰逊 主要观点: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强调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状况在形成国际收支不平衡及其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货币需求 > 货币供给 利率提高 资本流入 国际收支顺差; 货币需求 < 货币供给 利率下降 资本外流 国际收支逆差; 货币需求 = 货币供给 利率不变 资本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 进步之处:与弹性分析理论、吸收分析理论相比,该理论考虑到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新的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理论。
12
缺陷:忽视了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五、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冲突与协调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米德、丁伯根、史旺、约翰逊、蒙代尔 等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经济增长;GNP GDP 绿色GDP 低碳经济 绿色增长 2、物价稳定;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3、充分就业; (其中1~3为 内部平衡 ) 4、国际收支平衡。 此为 外部平衡
(二)纠正外部失衡的对策:
1、开支变更政策(开支调整政策)
——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支出),以求得国际收支平衡;
2、开支转换政策——政府采用汇率变动措施,使国内相对价格(国货价格)和国外相对价格(洋货价格)发生变化,引起对国货的需求增大,对外国货的需求减少(购买方向发生变化 由购买洋货转变为购买国货) 3、直接管制——政府对某一或某些经济部门予以限制或优待。 直接管制包括:财政性管制、商业性管制、货币性管制
税收(税率) 海关 外汇管制(数量性 成本性 混合性外汇管制
(三)丁伯根法(原)则 Tinbergen Rule & 米德冲突 Meade Conflict
1、丁伯根原则—政府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种独立、有效的政策。
2、米德冲突—如果政府只运用开支变更政策,而不同时运用开支转换政策和直接管制,不仅不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而且会导致两种平衡之间发生冲突,这种情况被称之为“米德冲突”。 例:
(1)既有严重通货膨胀又有国际收支顺差时,紧缩性开支变更政策与扩张性开支变更政策采取的冲突;
(2)既有严重失业问题又有国际收支逆差时,扩张性开支变更政策与紧缩性开支变更政策采取所导致的冲突。
(四)蒙代尔分配法(原)则
任务的分配 而非财产的分配
蒙代尔认为:
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的作用大于对国际收支的作用,
而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作用较大,它倾向于扩大本国与外国之间的利差,促使大量资本在国际间移动,进而影响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
13
故此,分配财政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
分配给货币政策以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
评价:
1、两种政策实际上对两种平衡都会产生影响;“相机抉择”
2、忽略了汇率、通货膨胀程度和政治经济情况变化对资本移动的影响,仅强调了利率变化的作用;
3、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第五节 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 1980年4月14日 我国恢复在 IMF 中的合法席位之前,一直编制外汇收支平衡表,主要记录已经发生了的外汇收支状况。
从 1985年 开始陆续公布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
1、国际收支规模迅速扩大;(1949;1979;1992) 2、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处于重要地位; 3、非贸易收支规模迅速扩大;
4、资本输出入的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复习思考题
1、 2、 3、 4、 5、 6、 7、 8、 9、
外汇的概念(包括动态和静态、狭义与广义) 狭义外汇的主体 我国外汇管理条例的外汇内容。
国际收支的概念(包括广义与狭义)建立的基础 经济交易的概念 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与特性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和记帐方法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核算 (计算题) 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标准是什么?
10、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般成因有哪些?
14
11、 国际收支不平衡(包括顺差和逆差)产生哪些影响? 12、 *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13、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理论)的含义、代表人物 14、 弹性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歇尔——勒那条件的含义 15、 吸收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16、 *什么是内部平衡?什么是外部平衡?纠正外部失衡的对策有哪些?
17、 *丁伯根原则 米德冲突 蒙代尔分配原则的含义 18、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时间
国 际 金 融 讲 义
第二章 国际储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的区别,了解国际储备的形式,掌握国际储备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国际储备概述 1、国际储备的概念 2、国际储备的形式 3、国际储备的作用
4、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的区别
第二节 国际储备的管理 1、国际储备水平管理 2、国际储备结构管理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国际金融Word文本(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