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学生掌握情况也较好。但我总觉得有些地方挖觉得不够,因为时间来不及。 记得去年教学这两课时,时间比较充裕,我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拓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学生自己准备的圆柱,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觉得很兴奋。趁着学生发现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将圆柱的侧面怎样展开。有的说横着从中间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对说那还是两个圆柱。横剪不行,竖剪过了,还能怎么剪?同学们犯起了愁。在一阵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开之后是什么图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说是梯形,有人说平行四边形,带着种种可能同学们又开始给圆柱穿上一层衣服,然后沿着斜线剪开,结论不用说,平行四边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继续用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线。 2、展开之后的图形可以怎样还原成圆柱?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会展开那只是顺向思维,展开后会还原才能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种还原方法,那平行四边形是否也有两种还原方法?”问题抛出又产生了分歧, 很多同学只会按剪开之后的形状还原,再换个方向竖起来就不行了,总是上下各有两个尖角,其实这是学生拿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有问题,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贴到桌子上再还原,这样就有很多人展开了笑脸。“找窍门,怎样不贴到桌子上也能正确还原?”细心的同学发现只要捏住相邻的两个角就能轻松还原了,一句话——角对角。得到结论:只要是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围成圆柱。 3、我让学生发现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我追问: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一定能思围成一个圆柱吗?有的学生说:“不能,只有圆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才能围成一个圆柱。”也有的学生补充说:“当长方形形的宽等于底面
6
圆周长也能围成一个圆柱。”于是我总结说:“是呀我们以后要注意,只要长方形的一条边和底面圆周长相等时,才能围成一个圆柱。” 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深入研究,通过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创新的思维,知道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内容,应深入探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下节课我要补上上面没有来得及渗透的内容. 新旧教材的适当对比、研究,取长补短,对教学的成功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集体备课记录表4
时间 2017年3月8号 地点 教导处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至六年级 主发言人 李海鱼 发言主题 出席人员 刘红旗 刘俊仙 李海鱼 李梅明 温海枝 缺席人员 无 围绕“比例”和“正反比例”这两单元李梅芝老师提出了以下三点问题: 1、“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在教学中就直接采用课本中的例题,忽视调讨 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在这儿能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日常概念,用日常概念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 初步感知“正比例关系”(教学设计中创设师生写字比赛的生活情境等)。 论 2、学生第一次接触正比例,教师不能在简单的引导学生完成书中例1、例2后就急于出示正比例的意义,其实学生根本就 没有完成对新知的建构。如果能让学生依靠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主动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也许学生的内 理解要深刻得多,准确得多。在学生充分体验正比例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舍得花时间,学生不懂坚决不急于出示概念。 3、在讲解了正比例的意义后,在学生还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时候,教师又忙不迭的给出判断题,人为地进一步造成了容 学生认识上的混淆。也许在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后可以先出一组成正比例的例子,以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认识,再出示反例以进一步明确认识。 围绕这三点问题,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开展了讨论交流: 郭虹:我同意李老师的说法.首先我会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会跟学生说,成绩的取得是与平时认真学习成正比的,然后我才进入例题的学习.正如作者说的一节课时间不够,下节课我会出大量的习题来进行练习,从而让学生得到知识上的巩固 。 范斌:正比例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正如“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例题时,首先设计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如学生从家到学校上学的速度一定,也就是两个数的比值一定,从而得出商一定。又如可以设计1分钟跳绳80下,2分钟跳绳160下…………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识到学习比例的重要性。再来学习例题, 8
让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让学生得出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有什么变化规律?以培养学生有规律的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来完成教学任务。 何芳: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必须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书本上的给出的三个数量关系式起了很好的铺垫性的作用,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数量关系式着手去编写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一些应用题,让他们去找规律,发现规律,获得直接经验。进而抽象出正反比例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包莉婷: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果在教学中单纯地从书上例题出发进行教学,我个人认为学生会感觉比较抽象,因为书上的例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老师在教学时,可选用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例子引出新知,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地去学习新知.在巩固练习时,同样利用大量的例题让学生多练,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何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正比例意义时,学生了解了书上例题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对正比例的理解,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及早的对学生的发言下结论,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充分的表达出来,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的认知,从中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况。课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对理解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达到真正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目的。 李梅芝: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找出和正比例有关的应用题,再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从而真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9
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 2017年3月29号 地点 教导处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主发言人 温海枝 发言主题 《确定位置》教学注意 出席人员 刘红旗 刘俊仙 李海鱼 李梅明 温海枝 缺席人员 无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确定位置》教学注意点: 在前面的教材里已经多次教学确定位置的知识。 一年级(上册) 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讨 二年级(上册) 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用东、南、西、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二年级(下册)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 论 五年级(下册) 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本单元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内 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 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安排一次《实际测量》为容 内容的实践活动。 1.在已有方向知识的基础上,教学新的确定位置方法。 例1要用“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表示灯塔1相对于轮船的位置。其中“北偏东30°”描述了灯塔1所在的方向,“北偏东”是新的方向概念,“6千米”讲的是灯塔1离轮船的距离。例题教学的确定位置是方向与距离的复合概念,可分成四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呈现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的情境图,让学生看出图中的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西北方向,激活已有的方向经验。第二步教学“北偏东”“北偏西”两个方向知识。生活中经常使用东、南、西、北四个主要方向,以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辅助方向。航海时除了使用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以外还使用北偏东、北偏西或者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式表示方向。例题结合轮船航行的情境图,指出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方向知识,初步建立两个新方向词的概念。第三步根据情境图上灯塔1和轮船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集体备课记录表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