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民国初年 文明 文化 概念形成与实践(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9-2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民国初年 文明 文化

立于不容忽视的“前站”。当时从事此种活动的还有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等其他人。藤田和古城贞吉等在《农学报》的翻译活动也很值得重视。实际上,从戊戌思想家们对于“文明”或“文化”一词的使用大多都在《时务报》发行以后一点来看,也能说明从日本直接输入这一新概念所造成的直接影响。

(二)“进化论”与中国士人对现代“文明”概念的接受与运用

值得强调的是,甲午战争的强烈刺激所导致的心理和思想急变,特别是进化论思路的导入,对于现代“文明”概念的传播及其相关价值观念在中国的确立所产生的作用,或许较之其他因素都更为重要而直接。具体论之,战败的残酷现实,“亡国灭种”的危险,迫使人们整体反思西方文明的优长和自己传统的不足,并迅速形成西方和中国都是政教、商务、文教等综合发展整体的意识,强烈感觉到西方的强势和中国的劣势不仅表现在军事上和物质上,更源于其优势的学术、教育和政治体制。而整体考虑问题的方式与强烈的“变革”意识相结合,同时也呼唤出“进化论”??几乎是一种从“力”和“智”角度率先着眼的本能期盼。此时,被赋予了时代意义的“维新”二字本身就是进化论意识的产物,它体现了一种追求“进化”和整体变革的双重涵义,而人类社会的进化论,实质上就是一种“文明”论的逻辑。

严复自甲午至1898年间的思想发展,对证实上述观点颇具典型性。他1895年初曾撰文《论世变之亟》,明确指出“中西事理”的根本差别在于:是不断向前发展、追求进化,还是向后看、限制“机巧智能”。同年5月,严又著文强调“中国不变法则亡”,“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其教化学术非也”,并要求国人对西人指责中国宫廷用宦官、女子缠足、断狱专用毒刑拷打,不似“有化之国”的言论“平心深思,察其当否而已”。(30) 此时,其对现代“文明”概念及相关价值观念的认同已呼之欲出。1896年乃至更早些,严译完《天演论》,已经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文明”概念。1898年,严复明确用“开化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指责德国侵占胶州湾是“野蛮生番之道”,是不“开化”之举,因“所谓开化之民,开化之国,必其有权而不以侮人,有力而不以夺人”,而有“开化之国之首”之称的英国《泰晤士报》竟然为虎作伥,“公理何在?公道何在?”(31)

几个月后,严又在《保教余义》中更为准确地运用了“文明”和相同意义上的广义“文化”概念,曰“自非禽兽,即土番苗民,其形象既完全为人,则莫不奉教,其文化之深浅不同,则其教之精粗亦不同”;“问其何以为土教?则曰:遍地球不文明之国所行土教,有二大例:一曰多鬼神,二曰不平等……实为多鬼神之说,与不开化人脑气最合,遂不觉用之甚多,而成为风俗。盖民智未开,物理未明,视天地万物之繁然淆然而又条理秩然,思之而不得其解,遂作为鬼神之说以推之,此无文化人之公例也。”(32) 至此,其对现代“文明”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已经相当成熟。

民国初年 文明 文化

戊戌年五月,康有为在进呈光绪帝的《日本变政考》中,有一段“按语”,也非常清晰地体现了中国士人对政治体制、经济和文教发展等整体演进的“文明”概念内涵之接受,与开始认同进化论、竞争论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之间的紧密关联,特引录如下:

进步者,天下之公理也。小之则一身一家,推而极之,全球万国,无强则无弱,有愈强者则先之强者亦弱矣。无富则无贫,有愈富者则先之富者亦贫矣。无智则无愚,有愈智者则先之智者亦愚矣。故进步者,将尺寸比较,并驱争先。已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则欲其愈盛也。兵力与兵力比较,则欲其愈强也。物产与物产比较,则欲其愈多也。商务与商务比较,则欲其愈增长也。工艺与工艺比较,则欲其愈精良也……日本开议会之始,伊藤卓识,深契此义。国事以是为宗主,人心以是为宗主,讲之极精,磨之极熟,虽欲不强盛文明,得乎?(33)

从概念史的角度来看,一个概念的流行和社会认同程度,同与其对立的概念和相关的概念群的出现、传播,具有密切的联系。(34) 在戊戌时期,同“文明”对立的现代“野蛮”概念也广为流行,尽管该传统词作为带有新义的新概念在晚清也较早的出现过(现代用法的“野蛮”一词就较多地出现在1864年版的《万国公法》一书中)。同时,与之相关的现代新概念,类“进化”、“进步”、“开化”、“物竞”、“天择”、“适者”、“物质”、“军事”、“维新”、“改良”、“革命”、“民族”、“国民”、“支那”、“宪法”、“立宪”、“社会”、“宗教”、“民权”、“民主”、“议院”、“议会”、“议员”、“教育”、“法权”、“版权”、“女学”、“义务”、“权利”、“自由”、“科学”、“群学”、“经济”、“政治(学)”、“法学”,乃至“名学”、“联珠”(三段论)、“内导之术”和“外导之术”(归纳、演绎)等,也于此时一道兴起和流传开来,共同构成了这一宏大概念得以基本确立的新式语言环境。它们与现代“文明”或广义“文化”的概念互相匹配,彼此引发、呼应,有力地传达和界定出一种崇尚物质发展、议会民主政治、科学进步、逻辑思维等的现代“文明”之整体观念,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构成了一套现代“文明”话语??实际是一种现代“文明”概念运行或实践的产物。因此,概念史的研究,若只是局限于研究单一概念,并不能完全体现其方法论的意义,而必须追索概念的网络运行,原因就在这里。

(三)现代“文明”观念的兴起与戊戌维新思潮之关系

甲午战后,现代“文明”概念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直接附丽于此的相关现代价值观念的导入,对于戊戌时期各项变法问题的认识,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逐渐构成整合维新变法总体思路的理论根据。 梁启超是戊戌维新时期较早乐于使用新式“文明”概念并明确形成了带整体性现代“文明”观念的思想家,在他的带动和示范下,“文明”一词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先进知识人的使用,以“文明”概念来思考中国的改革问题,并赋予这一概念以新的现代性价值标准,也开始渐成风气。1896年,梁在其传诵一时的《变法通议》

民国初年 文明 文化

中,就赋予了发展“女学”以“文明”的名义,在《论女学》中他又强调提高妇女的智识和兴办女学,是“文明贵种”的必然行为。(35) 同年,梁还著文反省“中国以文明号于五洲,而百人中识字者,不及三十人”的社会文化程度(36),同时,在《治始于道路说》文中,他将道路的窳陋污秽畅达卫生与否,也视为“闭化之国”与“开化之国”的明显差别。此外,梁还呼吁“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将法律的完备和公正明确作为现代“文明”的衡量标准,并于1898年3月发表《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一文,显示出对于“文明”的相对性与其进化的绝对性较为成熟的把握。(3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公务员考试民国初年 文明 文化 概念形成与实践(6)在线全文阅读。

民国初年 文明 文化 概念形成与实践(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gongwuyuan/124929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