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和观念的变化总是随着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变动而变动,当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将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科学进步的新的“文明”、“文化”概念带到中国和日本时,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现代“文化”概念和相关观念在中日两国的形成与传播,注定是不可避免之事。同时,这也注定了它必然是一个伴随着国人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危机和自我反省的历史过程。
二、新式“文明”概念的引入与新概念符号“文化”一词在中国的早期出现
随着晚清西方对中国冲击的逐步深入,传统“文明”一词也随之出现在新的语境里,其内涵也开始渐有微妙的变化,并显现出某种价值类型化的特点。如早在1867年,一群华人在上海的英租界里,就将新成立的旨在“惜字放生”的慈善机构,命名为“文明局”。(12) 这里的“文明”一词,其形容词的价值归类的特征已经较为明显,似受到了西方相关观念的某些影响,但在内涵上却仍然囿于文字和道德的传统意义范围。尽管它多少反映了中国人认同现代西方“文明”概念的初期切入点所在,但却并不能表明传统中的“文明”一词乃是最容易优先被提取出来对应西方现代civilization、culture和civilized的中文词汇。这一点,从早期来华传教士和中国自己人所编的各种英汉词典中对这些词的有关翻译,可以得到证实。
大体说来,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英汉词典陆续列出了有关civilization、civilize、civilized和culture的条目,但列出动词civilize的较多,列出名词civilization的较少。直到戊戌维新以前,无论来华传教士还是中国人自己编纂的英汉词典中,均未有直接以“文明”或“文化”两词来对应上述英文词的现象,一般都以“教化”一词对译之。1868年,在中国人邝其照编的英汉词典《字典集成》中,亦未收录civilization一词,而译culture为“修理之功”(13),该词典于1887年的修订版又改译此词为“耕种,修”。由谭达轩编辑、1875年香港初版、1884年再版的《字典汇集》中,译civilization为“教以礼仪、教化之事、礼貌、文雅”(14),而culture的译词则完全袭用了罗存德词典(15)。在晚清英汉词典中,直接译civilization、culture为“文明”
民国初年 文明 文化
或“文化”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
不仅英汉词典如此,甲午以前的其他西文翻译文献中,以“文明”、“文化”两词来直接对译的也是极少,而大多是将其翻译成“开化”、“风化”、“教化”、“文雅”、“文教兴盛”、“政教修明”、“有教化”、“有化”等词汇。如1864年传教士丁韪良组织翻译出版的《国际公法》一书中,就译该词为“文雅”;19世纪80年代介绍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最为系统的中文译著《佐治刍言》一书,则译civilization为“文教”,等等。
从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至少从19世纪中期以后开始,西方“文明”概念的部分内涵就已在中国开始有了较为正式的传播,只不过当时多还没有采用“文明”或“文化”这样明确的对译词。如1856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在其出版的《智环启蒙塾课初步》一书中,就介绍了这一概念。该书是作为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的理雅各给中国学生学习英文所编的英汉对译教材。它的第154至157课,分别题为“国之野劣者论”、“国之野游者论”、“国之被教化而未全者论”和“国之被教化而颇全者论”,实际论指的就是野蛮民族、半开化民族和文明民族(savage nations, barbarous nations, half-civilized nations, civilized nations)。其所论列的实际标准值得注意,它认为“野劣”邦国之人“全无教化,人衣兽皮,食则野果草根,或猎兽而取其肉”,并将南北美洲诸民族(除美国外),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土人和非洲的黑人归之;“野游”之国人则“国无都城定处,民游各方,寻刍以牧群畜,或寻机以侵邻部者”,他们散居在非洲等地;而“被教化而未全”的邦国之民,则“于格物致知,已有所获,于教化政治,已有所行,但仅得其偏,而未得其全者”,他们包括亚洲的印度、日本、土耳其等国人。观其实意,中国似也当列其中,但显然出于策略考虑而未明言。至于“国之被教化而颇全者”,则指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俄罗斯、波兰、英国和美国人,“其中士子谙熟技艺文学,惟民尚多愚蒙”。在这当中,又以英美两国“其民为天下之至明达者”。此处的“文学”指的是science(科学),“明达”指的是enlightened(开化)。由此也可见其部分判断标准。(16)
22年后,清朝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几乎以相同的方式,也向国人介绍了西方“文明”概念。在1878年3月5日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中,他明确写道:“盖西洋言政教修明之国曰色维来意斯德(civilized),欧洲诸国皆名之。其余中国及土耳其及波斯,曰哈甫色维来意斯德(halfcivilized)。哈甫者,译言得半也。意谓一半有教化,一半无之。其名阿非利加诸回国曰巴尔比里安(barbarian),犹中国夷狄之称也,西洋谓之无教化。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17)
在这段广受学人关注的文字中,郭氏似乎不仅是一般地介绍了西方的“文明”概念及其所附丽的一些判
民国初年 文明 文化
断,而且还对其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认同态度。其所谓“政教修明”虽仍是传统用语,但内容已略异于传统“文教”,成为包括政治、学术等在内的综合性整体概念,“政教”里面也已隐含了理财有道、物质繁盛等未曾明言或未能清楚言明的内容,这从其日记的其他部分可知。甚至于他在文中,还将西方摆在了最为“文明”的位置,并置中国于“半开化”的境地,这等于部分颠覆了中国传统评判“文明”的价值标准。像这样的议论在当时的京城引起轩然大波,实在毫不足怪。不过在这里,郭嵩焘还只是音译和解释了“文明”概念,同样仍没有给出这一概念准确、恰当的汉字对译词来。
实际上,就基本内涵而言,现代“文明”概念指的主要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种两方面都发达意义上的不断进化着的社会综合状态,一种相对而言的当下较高发展水平而已。因此,具体判别一汉语字词是否为现代“文明”概念最核心的对等符号,笔者以为似乎至少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才行,即该词既可与建立在不断进化、发展的相对“比较级”意义上的civilized对应;又可与不断进化和积累之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意义上的名词概念civilization或culture对应;最后,在词形上,它还应是现代的“文明”或“文化”两个汉字组合(此外,“开化”一词也庶几近之)。只有符合以上三个标准的汉字对应词汇的使用,方可谓为现代“文明”概念在中国最早出现的词形符号标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公务员考试民国初年 文明 文化 概念形成与实践(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