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豫南湖塘密布,可养殖水面占全省的40%,应建成集中连片的水产基地,在条件适宜的水面,大力开发甲鱼、河蟹、珍珠、鳝、虾等高附加值特色养殖,以提高经济效益。
(2)沿黄、淮北和城郊应大面积发展黄河鲤鱼、淇河卿鱼,集约化养殖,增加高产养殖水面,集中连片,开发商品鱼生产基地。
(3)区别豫西南大中型水库水质情况,调整为银鱼、池沼公鱼和三网养鱼基地。沙颍河水系,洪汝河、史干河水系及淮河干流应建成天然捕捞重点区。全省要广泛开发宜渔资源,增加有效养殖面积,抓好一优双高开发使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到30%,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50%。水库、湖泊等大型水面优质水产品比例提高到20%以上。同时扶持发展一批像黄河渔场等类型的渔工贸一体化的龙头骨干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渔业整体效益。
通过调整,2000年和2010年,河南省水产品产量和渔业产值可分别达到如表2所示的水平:
表2 河南省2000年、2010年渔业调整目标表
年份 1996 1990-1996年均递增(%) 2000年
达到目标 年均递增(%) 2010年
达到目标 年均递增(%)
产量(万吨) 20.51 11.8 30 10 59 7
产值(亿元) 10.51 18.36 15.6 10 40 10
经过上述各业调整,全省农业综合商品率将会有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00年达到60%左右,2010年接近70%。
5.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化与调整。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继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仍是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过程中一项亟待进一步强化的工作。
(1)调整的指导思想。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指导思想,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调整也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其调整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通过加工增值,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和经济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依靠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优势互补,扩大资源共享。
(2)调整的方向。根据各地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情况的不同,从上述调整的指导思想出发,调整的总体方向:一是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产品方向调整,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方向调整,由中低档加工产品向高档加工产品方向调整;二是向出口创汇方向调整。在产品优化调整中要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力争生产出一大批适合内需和出口创汇的高档名牌产品,以提高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
(3)调整、优化的重点。根据河南省各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现状,当前调整、优化的重点是:①以各地的优势农产品资源为重点,办好食品加工、制造和饲料加工业;②突出外向型出口创汇加工产品的生产与加工;③以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加工为重点,短期内要尽快生产出一批信得过的产品。
(4)调整的目标。①农产品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96年的35%,调整为2000年的37%、2010年的40%。②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林牧渔四业产值之比,由1996年的1,2:1,调整为2000年的2:1、2010年的4:1。
三、总体发展思路与因地制宜
当前,河南省的农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日益从半封闭型的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转化,从规模、数量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顺利展开,西部省区到中部粮区来购粮的客商明显增多,有些则签订了长期的购粮合同。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我国优化农业布局,实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可喜结果。
河南省每年向省外调出粮食25亿公斤左右,往年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的缺粮省区。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全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粮食供求信息网上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河南、河北、湖北等中部省区与西部省区签订的粮食供求意向约占到了一半左右。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滑县2000年销往内蒙古、陕西、山西、青海等中西部省区的粮食已达5000万公斤,占全部销量的一半,而往年这一比例只有10%。最近,西部退耕还林区的客商纷纷来到河南省周口、安阳等产粮大区购粮。西安市两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都与河南省签订了长期的购粮合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省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7)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