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注重借鉴外省市成功经验,指导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
比如浙江绍兴市,自然结构称为“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但是,他们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途径,调结构、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走出一条适应绍兴实际的效益农业发展新路子。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08.5亿元,农民收入4408元,其中来自农业产业化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占40%左右。他们的做法是:(1)建一批特色基地。通过打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形成连片开发。形成“万字号”农产品基地53个,涌现出500个专业村、34个专业乡、6个县级“全国特产之乡”。17个获全国名牌产品,形成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生产。(2)发展一批龙头企业。(3)形成一个市场网络。(4)拓展外向农业发展领域,他们的主要做法是:①抓结构调整,即品种调新,结构调优,效益调高;②抓科技进步;③抓产品销售;④抓机制创新。
广西梧州市提出建立现代农业实验区的“1245实验工程”,也十分具有特色,其主要内容:一是一个现代企业群。实验区重点围绕开发粮食、林业、水果、花卉、蔬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用十年左右时间在实验区内逐步建立一个科技含量较高,以大农业产品为原料的现代企业群。二是两大市场,建立农产品和特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土特产品市场。三是四大中心,即农业信息、新物种研究与开发技术培训、社会化服务等中心。四是五大基地,即商品粮、速生丰产林、果蔬生产、水产品养殖等基地。
(六)调整农业结构要防止耕地“农转非”。
一些地方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耕地“农转非”的现象。有的农民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上栽果树、挖鱼塘,有的建砖窑。建沙石场,少数农民甚至在耕地上开饭店、办商店。
一些农村之所以出现耕地“农转非”,其原因,一是一些干部对调整农业结构缺乏全面认识,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农民把耕地用来发展非农产业不但不管不问,甚至加以鼓励。二是一些农民把承包的责任田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只要能赚到钱,想在土地上经营什么就经营什么。耕地“农转非”的结果,使一些地方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七)注重发展第三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河南省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第三产业体系。1999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8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4.3%;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7.6%上升到30.2%,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但是,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1999年,河南省的经济总量为全国的5.6%,居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之后列第5位,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为全国的5.1%,占广东省的43.5%,山东省的50.5%,江苏省的49.8%,浙江省的75.5%,排在全国第9位;1999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从1980年到1999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全国的位次不仅没有上升,反而由1980年的第26位降为1999年的倒数第一位。
造成河南省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推动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政策方面的因素,也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密切相关。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浓,行业准入限制多,加之产业政策长期向一、二产业倾斜,人为地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需求不能得到实现.如:金融化、保险证券业、电讯业、铁路和航空运输业,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等,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由此形成的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城市化水平低和经济发展落后是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制约因素。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有很密切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也越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目前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大约落后8个百分点左右,这种差距对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人均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这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既缺乏投资支撑又没有消费拉动,这种经济上的差距是造成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省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0)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