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八五”以来,畜牧业已成为河南省农林牧渔四业中发展速度和增长幅度最快的产业。1996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501.69亿元,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30.6%。河南省畜牧业总产值、肉、蛋总产量均居全国的第3位。畜牧业发展带动了肉食、皮毛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在肉类总产量中,牛羊禽肉的比重由72.3%下降到63.5%,牛羊禽出栏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生猪出栏增长幅度。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1)全省地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发展不平衡。1996年,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鹤壁最高达44%,三门峡仅为16%,差距相当大。(2)生产水平低,畜禽出栏率及个体产量均未达到全国先进水平。(3)加工能力相对较弱。河南省虽有“春都”、“双汇”等几个大型肉食加工企业,但主要是购用省外原料,而全省的畜产品“原”字号和初级产品外销的比重很大。(4)畜牧业资源未能很好开发利用。全省年产作物秸秆4500万吨,实际利用率50%左右,其中青贮、氨化仅占10%,可利用草山草坡286万公顷,有一半没有开发利用,全省年产饼粕170万吨,用作饲料的只有20%,配合饲料普及率50%左右。
河南省人多地少,应继续优化畜禽结构,开发利用现有的秸秆及饲草资源,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饲畜禽,走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之路。根据全省不同地域畜牧业资源状况,在丘陵山区山地面积大,草场草坡多,应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饲牲畜;平原地区,饲料秸秆等资源丰富,应在继续发展养猪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草食畜禽,建设若干个规模较大的畜禽生产基地,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道路。2010年以前,以铁路沿线地区为主,新建和续建瘦肉型猪基地县50个,建集约化瘦肉型猪场10个,在南阳、周口、商丘、驻马店、平顶山等地(市)的53个县(市),进行肉牛生产性开发,逐步建成我国优质肉牛生产基地——河南中原肉牛带,并加强对豫东槐山羊、信阳水禽、豫北肉鸡、铁路沿线瘦肉型猪及大中城市郊区奶业等系列开发,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系列生产基地,实行系列化生产,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在优化畜禽结构的同时,着重加强畜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在保持畜禽产品产量增加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使优质产品率达到70%左右,牛羊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40%以上,到2000年和2010年使全省肉蛋奶产量和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如表1所示水平。
表1 河南省2000年、2010年肉、蛋、奶产值比率发展趋势
项目 2000年 2001年
达到目标(万吨) 年均递增(%) 达到目标(万吨) 年均递增(%)
肉类总产量 500.00 4.1 700.00 3.42
禽蛋 295.00 10 436.00 4
奶类 20.00 16 32.00 5
通过上述调整,使牧业产值在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35%和42%,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4.渔业结构的调整。河南省渔业生产规模小,渔业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渔业生产发展,一直呈现持续发展势头,其产值1996年达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1978年增长了7.5倍,年均递增12.7%;水产品产量达到20.5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7.3倍,年均递增12.5%。与此同时,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一些名优品种已形成规模养殖,到1994年,全省名优养殖面积达到3.733万公顷。黄河鲤鱼、甲鱼、鳜鱼等少数鱼种在全国具有品种优势。
河南省渔业近年来虽有较大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还很不适应。1996年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仅2.24公斤,与全国人均26.87公斤相比,相差24.63公斤,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同时,渔业产品结构单一,1996年水产品中鱼类占94%,虾蟹贝类仅占6%。
河南省现有21.42万公顷可养殖水面,还有184.74万公顷宜渔开发的荒水、荒滩,2010年前可开挖5.53万公顷鱼塘。按照渔业资源分布情况,本着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渔业结构的原则,将全省渔业进行如下调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省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6)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