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腹部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
腹部手术过程中,由于病人腹腔脏器暴露于空气中以及受到牵拉、挤压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麻醉药物的应用导致病人腹部神经功能受到抑制,多方面因素造成病人术后出现胃肠道自主神经麻痹和功能紊乱,造成胃平滑肌收缩力下降,胃蠕动减弱,胃窦无张力和排空延迟,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手术创伤耗伤气血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升清及运输精卫物质功能失常,脾胃气机升降不和,中焦运行受阻,则脾胃生湿、湿邪生痰致气血津液运行受阻而致痞满。胃肠功能如果长期受到抑制,不但影响伤口的愈合和手术治疗的效果,还可能继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给病人身心带来双重打击。因此,尽早恢复病人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机体康复,成为临床护理的工作重点。
由于腹部手术对于病人交感神经反射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导致胃肠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变强,同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直接与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的收缩,对于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一定抑制作用[3]。此外,病人术后由于疲劳和手术的消耗,会感到四肢无力、全身疼痛,部分病人手术后害怕影响切口愈合而不敢过多活动,导致病人胃肠蠕动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对病人预后极为不利。肠功能障碍也是多器官功能衰竭诊治中的重要环节,充分认识其临床特点及在病程中的作用,对提高重症医学科危重病人救治有重要意义。
2中医、中药可促进腹部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
中医药在“治未病”“防传病”思想指导下,注重“整体观念”、扶正与祛邪并重,在防治危重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药主要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其对加强胃肠黏膜防御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目前研究较多的中药是大黄,大黄的主要成分有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类衍生物,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可改善危重病人肠功能障碍及预后。对病人肠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胃肠蠕动,清除肠内腐败物质和毒素,改善肠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促进胃肠道新陈代谢和肠道营养的恢复,提高胃液pH值,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伴出血有止血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术后危重病人胃肠功能及恢复具有一定潜力[4],遵循“有诸内必形诸外”经络学说,药物归经等理论而形成的内病外治的外治法,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腹部术后病人肠功能效果显著。临床资料显示:舒腹散腹部烫疗对改善腹部术后病人肠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5]。研究认为针灸可以改善危重病人的胃肠动力,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内生性炎性介质和血管活性物质在肠黏膜的积聚,从而减轻肠上皮细胞坏死,保护胃肠黏膜屏障,促进胃肠功能术后的恢复。此外,水针疗法对改善腹部术后病人肠功能亦具有一定的价值。
3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腹部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常规护理的原则是病人自然恢复胃肠功能,采用的护理措施包括遵医嘱补液、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旨在保持酸碱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应用抗生素以及按时换药抗感染;指导并协助病人变换体位并鼓励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进胃肠道运动,指导病人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等。中医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护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概念也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中西医护理在本质、内涵上是统一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可达到更佳的护理效果。
研究显示针灸疗法可以改善术后危重病人的胃肠动力,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内生性炎性介质和血管活性物质在肠黏膜的积聚,从而减轻肠上皮细胞的坏死,保护胃肠黏膜屏障。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刺激足三里可使病人松弛的胃肠收缩加强,还有调理气机的作用,使紧张的胃肠变得弛缓,并且可增强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抵抗力。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双向调节胃肠功能作用,可补中气、调气机、助运化,有疏通胃肠之功。B族维生素为人体代谢所必需,是构成脱羧酶的主要成分。肠道手术后早期应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可有效促进三羧酸循环,加强机体功能,并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灭活,保持迷走神经突触间隙的有效弥散浓度,解除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状态,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病人胃肠道内气体和液体顺利排出,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肠道功能[6]。向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既可发挥药物的作用,同时针刺可起到温通经脉、调整脏腑气血及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加之药物在足三里滞留时间较长,可增加和延续治疗作用,使腧穴和药物相得益彰。
4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腹部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4.1舒腹散腹部烫疗舒腹散腹部烫疗是集药疗、热疗于一体的外治方法。腹部是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等经络所过之处,用舒腹散行腹部点烫和面烫的方法,能疏通腠理而开发汗孔、活血通络,具有温里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舒腹散可逐水消积、除胀通便、润肠通便、行气化积、止痛镇静等。此法作用的关键在于行气止痛,而术后疼痛也是困扰病人的突出问题。大量使用药物止痛会影响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常规的非药物止痛法,如放松、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缓解疼痛效果不明显,采用舒腹散腹部烫疗既可避免止痛药带来的副反应,又大大提高了非药物止痛的效果,而且中药结合热疗的方法还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改善其担心预后的焦虑情绪,促进病人康复。且舒腹散在润肠通便、镇静止痛方面也有良好疗效,既可缓解病人术后疼痛,增加病人舒适度,又可避免使用镇痛药物伴随的副作用,改善术后病人的不良情绪。
李雪娟等[7]将舒腹散甘遂、生大黄、炒莱菔子等药物经过加工处理制成药包,加热后待温度控制在50℃~60℃时进行腹部经穴点烫和面烫,部位为脐中线旁开6.6cm~13.2cm,包括幽门穴、腹通谷穴、盲俞穴、承满穴、梁门穴等。烫疗时间为术后12h,每日2次,每次20min~30min,烫疗过程中注意观察,保持温度、避开伤口、做好保暖。舒腹散腹部烫疗操作简单、使用广泛、取用方便,病人也易配合,有舒适、经济的优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