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的缭绕,寻找阳光的世界 ——网络痴迷倾向个案辅导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刘秋红
一、案情介绍
星期天下自习时,我刚走出教室,只听后面有人着急地唤我:“老师,老师……”。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副班长小梅芳,见我停下脚步,她朝前对我说道:“老师,今天下午理综考试小辉和小新没来考试,不知有没请假?”一听这话,心想“这两小子太不知天高地厚了,高三了竟敢无故旷考,而且还胆敢没支会我。”我说:“按照旷课论处,其他事情我来解决。”
本想到休息室暂作停歇,这下没得闲了。因为我早把这两人列入“黑名单”了,上星期这个小辉就有这样的“案底”,本想给他个机会自行纠正,毕竟高三了,无需班主任“苦口婆心”反复唠叨,学生会腻烦,但哪想他们却未能体会我这“良苦用心”,硬是要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来谈。我又回头折回教室,放眼一看,那趴在桌上呼呼大睡的就是那小子,再看那最后一排的高个小新,见我进来,就下意识地瞅我,低垂着眼睑不时地瞟我,显然是做贼心虚!
有悔改之意,可以挽救之人,自然要先展开,就从“知错”之人的小新开始,我把他叫到休息室,倒了杯水,故作没事样地问及下午的去向。刚开始这个大男生支支吾吾地说:“没,没去什么地方。”“那没去什么地方,下午考试你怎么没参加呀?”我故作轻松地接着问,期待着他能自己“坦白”,结果答案仍是“没去什么地方”,这下我可不能再平静,因为这孩子有说话不老实的底,我只好说“是不是又去网吧了呢?”听了我这话,他就低下了头,也不言语。“不想跟老师说说。”我又试探性地发问,“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去玩嘛!”听这口气,心里有股气,我根据对这学生欺软怕硬脾性的了解,也提高嗓门说:“那问什么不考试,都高三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整天考也没什么用?”“是啊,那上网有什么用呢?你没来考试家长知道吗?不来考试,你向我或科任老师请假了吗?”在我的“逼问”下,小新没在说任何话。
虽然我特别期待小新能跟我说说他心里的想法,但最终,还是以沉默结束了。临走时,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希望什么时候你能跟我说说你的真实想法,老师知道你还是很有上进心的,我等你!”
二、案例分析
在对待小新这一有“网络痴迷倾向”的问题上,我并没被他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考虑是否还有其他一些深层的,平时被我们(家长、老师)忽视的原因。后来与他的几次交谈让我了解到,也找到了他乃至更多的学生迷恋网络的真正原因。
1、高中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留守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高中生一样积极的追求,成长的渴望,丰富的情感,但家长外出打工赚钱而将他们交由祖辈、亲戚看管或自己独立管理,物质上给予十二分的满足,但实际由于空间距离的遥远,进而导致心理距离的疏远,出现了留守学生特有的逆反、放纵、散漫、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和个人行为不良等种种情况,更有甚者思想偏激、顽固不化。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即使是定时的电话联系,仍然是无法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因而才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等家长最不想看到的情形,但这恰恰是疏于心理上的关心导致的。
2、排解无法承受的压力,发泄情绪。
爱玩、追求快乐是孩子的天性,而现实中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家长的高期望让孩子们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而网络世界无奇不有,新鲜刺激,对他们是一中诱惑,置身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游戏中无拘无束又好玩,可将成长的烦恼暂时抛之脑后,又何乐而不为。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一种不错的发泄、调节的方式,只不过青少年自控力差的心理特点,才使得他们“一发不可收拾”。
而小新一开始接触网络就是这方面的原因。记得过了几天,小新自己来找我,看来他的情绪平静了许多,我们就这么坐着,我看着他,他避开了。过了一会儿,他才开口:“老师,我并不想一直这样!我让你们失望了,是吗?”“从家长和老师的角度来说,从他们对你的期望来看,也许是这样的。不过你自己呢,你怎么看的,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沉默了一会儿,他咬着嘴唇低沉地说:“我挺恨我爸妈的。”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看到他强抑住眼中的泪水。原来,小新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所以,在小新的记忆中,自己的时间几乎都被剥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本来成绩一直都不错,但不知怎么地,他自己其实一点也不快乐。过重的学习压力使他在中考前与其他同学借助网络来排遣压力,学习上的重压与网络中的轻松形成鲜明的反差,他经便经常插空往网吧钻,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中考发挥失常,继而带来的连锁反应,后遗症便是进入高中之后继续沉迷网络。学业成绩不理想,家长心急如焚,把原因归于孩子不努力、高中学业负担繁重,却根本不明就里。
3、满足被认可、受重视、受尊重的需求。
有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当青少年接触、进入网络空间时,他们是带着获得自我同一性的任务的。他们会在网络上继续寻求自我同一性,在自我探索、尝试不同行为的同时,也积极寻求别人对自己观点、态度的认同。网络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的是“摆脱内心的孤独”,或者说是能够“寻找一种满足与成就感”。尤其是网络游戏,让我们的孩子不可自拔的原因,恰恰是它容易满足孩子亟需被人肯定、被人尊重的心理。而这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教育工作着(家长、学校、班主任、老师)的疏忽和不当的方法造成的他们的心理需求的缺失。
小新说自从那次之后,他频频地找借口偷偷去网吧。一直到高中,母亲亲自来照顾,发现孩子有异常,跟踪发现了。很快爸爸知道了,非常生气,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中考失利、高中学业不良及种种过失都归结为上网。“其实进入高中之后,我也很想认真读书,但由于基础不好,总也学不好,这时就又想到网络了,再加上我再怎么努力,他们也总觉得不好,总说是我懒,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好好想想,是他们对我的要求太高了,整天在我耳边唠叨。”由此可见小新也明白网络的危害,也很想把书读好,但网络世界中的那份轻松太让他着迷了。所以,虽然父母对他管得更严了,零用钱也开始严加控制,但在这更激起他对电脑的迷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拨开云雾的缭绕,寻找阳光的世界 ——网络痴迷倾向个案辅导在线全文阅读。
拨开云雾的缭绕,寻找阳光的世界 ——网络痴迷倾向个案辅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