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效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可持续性
有效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有效问题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如一教师教学《风景谈》片段:
师:《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
生:谈了风景,但不仅是在谈风景,主要是在谈人,歌颂人的伟大。
师:既然主要歌颂人,为什么文章取名《风景谈》呢?作者为什么不像碧野先生在《天山景物记》里那样直抒胸臆?
生:因为当时的背景不允许。
师:当时的背景如何?
生:茅盾先生于1940年5月到12月访问过延安,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于年底写了这篇文章。为了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下笔,写得较含蓄。而碧野先生写《天山景物记》是在解放以后,言论自由,歌颂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用不着隐晦,自然可以直抒胸臆。
师(进一步启发):那么,以景写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借景抒情。
生:情景交融。
师:请举例——
生(用高昂的语调读):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师:这的确是一道风景,而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力量的沉积,是作者心灵情感的迸发。那杆猩红的大旗红得如此热烈而彻底,红得如此让人感动,我们不禁高呼:风景这边独美!
师(稍停,指着黑板上“风景谈”三个字):这篇文章的篇名揭示了时代背景,点明了写作特点,也凸显了主题。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有效的核心问题“《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又逐一深入地追问了“既然主要歌颂人,为什么文章取名《风景谈》呢?作者为什么不像碧野先生在《天山景物记》里那样直抒胸臆”,“当时的背景如何”“ 那么,以景写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等四个问题,最终让学生自然地从课文中寻找到了答案。整个设计,不仅问题设计地有效、准确、启发性强,而且每个小问题也设计得自然、简洁,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层递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六、及时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应答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一定要避免当众羞辱、嘲讽和挖苦学生,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有价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探索与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