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新课程理论下教师的角色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活动方式,是以教师和学生活动为基本内容的。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完成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这一教学目标?关键是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因为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一、课堂少讲,着力体现教师导的作用
主导与主体,本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功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可具体化,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忌“唱独角戏”。再拿我们的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大部分内容是懂的,只有新知识和重点需要教师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讲点拨,促使学生进行思想活动,从而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读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弄明白了写白杨树为什么要先写高原的景象;接下去学习了5、7自然段,学生从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中体会到白杨树有一种不凡的内在气质,初步体会到作者已将白杨树人格化了;而到了第8自然段,作者明确点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至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1.作者为什么把北方的农民比做白杨树,而不是柳树?讨论中,同学们有的细读课文,回答道:课文第8节第一句讲得很明白,“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他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有的查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交流道;“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不怕环境恶劣、艰苦,它具有坚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而当时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在党的领导先,团结一致,顽强战斗,不屈不挠,它们二者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有的还谈道:“柳树一般是屈曲盘旋,或婀娜多姿,柔长细软,人们一般用他比做缠绵之情,如王昌龄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而白杨树钢筋挺拔、伟岸、正直,所以用它象征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最合适。”
2.本文的作者赞美北方农民为什么使用象征手法,而不直接说?讨论后,有的同学讲:“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有些话不能说,所以把这一意义寄予在白杨树上。”多数同学赞同这一说法。我接着问,“如是这样,那么,著名散文家杨朔倒是生活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荔枝蜜》中他也运用象征手法?”同学们一时答不上来。老师适时点拔:“象征是文学家创造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话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直接说的话,巧妙地告诉读者。向《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都属于后者。这种方法帮助《白羊礼赞》和《海燕》分别冲破了国民党和帝俄政府的“审查”。我们今天运用了象征的写法一般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二、优化教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每堂语文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因为这是课堂上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向盘”,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要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性。行之有效的是抓住四个结合,落实四个转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怎样把握新课程理论下教师的角色在线全文阅读。
怎样把握新课程理论下教师的角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