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心教学环节
知道了教什么,怎么教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学时,可以采取变序的方式。首先了解列数字的方法对于表现歌剧院作为“世界歌剧中心”的作用。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圈画出所有数字,读一读,整体感知和体会数字带给我们的感受。二是把数字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时间,从“1869年”可以看出歌剧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一类则表现歌剧院的宏伟壮观,气势非凡。由此,可以真切感受到歌剧院的重要地位。剩下的数字,不需要面面俱到、逐个体会,只需抓住重点。如抓住“舞台1500平方米”做足文章,让学生真切感受舞台之大、地位之高。三是仔细品读,体会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重要象征意义。适时指出举例子是为了使大家真实可信,形象直观,记忆深刻,列出详实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至于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课后习题要求展开教学。习题如下:
“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这段话中的“许多”“多用”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比较体会。让学生默读、对比,读中体会“许多”和“多用”的好处是既突出了维也纳的建筑和音乐家的密切联系,不愧为音乐之都,又表达得真实、客观、准确。不是每一个公园、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剧院、礼堂和会议大厅都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但绝大部分是的。
2.指导朗读。读中注意突出“许多”“多用”和“就连……也……”等词语,感受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魅力。
3.拓展迁移。前后两段内容中还有诸如“大部分”和“几乎”等一类词语。教学流程是默读—比较—体会—交流—朗读。这两部分中这类词语很多,有“许多、大部分、许多、几乎、许多、几乎”等。教学不必逐个体会,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大部分”体会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舒伯特、贝多芬等著名古典音乐家把一生中绝大部分最美好的时光,创作最辉煌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维也纳,难怪维也纳能成为古典音乐的摇篮。同时,也要理解每个音乐家留在维也纳的时间是不一致的,有长有短,有早有迟,一个“大部分”准确表达,科学合理。
“几乎”一词去掉之后,句子变成“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显然,这样表达有夸大其词、虚假不实之嫌。相反,有了“几乎”,更能使人感受到音乐已经成了维也纳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已经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说明性的文章中,这类表示程度、数量的副词,有的教师觉得无法准确表述,尤其是带到学生面前时,有的说这是“描述性语言”,也有的说是“模糊性语言”,“准确”或“精准”表达则是大家的共识。我觉得,课堂上不必纠结,不必界定这是哪一类词语,可以列举出具体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一类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词语,虽然不能列出准确的数字,但是能更精准地介绍说明对象。以后,我们写文章不知道具体数字时,也可以选择这一类词语,尤其是在概括介绍某种事物时。
说明性文章是生活中最为实用的文体。只要把握住了基本原则,至于每篇课文怎么教,应该不是什么难题。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词意似乎模糊表达实则精准——“文体与表达”视角下《音乐之都维(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