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清说明要点
课文后有这样一道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这道题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依据文体特征把握说明的要点。课文开门见山,总体介绍了维也纳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这是这一类文章独特而通常的介绍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因为,《莫高窟》和《秦兵马俑》在文章开头都是先交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
——《音乐之都维也纳》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多千米的临潼。”
——《秦兵马俑》
课文接着是分哪几方面为我们介绍说明的呢?通常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寻找课文第2、第3、第4自然段开头的中心句: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然后,以此类推,组织学生迅速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并把握段落总分结构。对于课文的第5~7自然段,学生不能立即找到中心句,就要求学会概括、提炼课文最后一部分介绍维也纳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样子、作用和地位。课文共7个自然段,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的呢?如果不基于文体样式,很多教师会认为是四个方面。然后,整堂课就是带领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最后,再让学生用朗读告诉大家。
基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主张“关注文体,聚焦表达”,我们看课的视角彻底发生了转变。既然是说明性文章,为读者或游客介绍著名的景观或景点,作者必然力求简洁明了,客观准确。我们认为,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维也纳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第二部分,课文第2~4自然段,概括介绍维也纳的历史文化,城市建筑装饰和人民生活与音乐的关系,从不同侧面说明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第三部分,课文第5~7自然段,具体介绍(举了两个典型例子)歌剧院和金色大厅,充分说明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很关键,先总体定位,再概括介绍,然后举例具体介绍。文章层次清晰,内在逻辑性极强。
二、明了说明方法
到了高年级,我们要和学生探讨的方法很多,如“掺和”的通感手法,“摇篮”的打比方,还有举例子(歌剧院和金色大厅)、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我们不仅要知道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更要知道这种说明方法对于表现说明对象的作用。因此,基于文体,指向表达,我们发现,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并不在这儿,在于作者介绍维也纳时,使用“大多、许多、大部分、几乎、多用”等词语进行准确表达的妙处,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详细介绍维也纳歌剧院和金色大厅,以及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于表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作用。很多教师会关注列数字的方法,但是,这篇说明性的状物文章,最为典型的表达方法还不是列数字,而是使用“大多、许多、大部分、几乎、多用”等词语进行科学精准的表达,让读者充分相信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才是本课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地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词意似乎模糊表达实则精准——“文体与表达”视角下《音乐之都维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