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必须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的传统做法,而是以课本内容为中介,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细化、活化、趣化教材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选取贴近社会生活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并且与教材理论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实例,吸引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课堂生活。同时大胆地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充实,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针对教材中一些过时的、无味的呈现方式,教师要大胆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依据课标与教材的精神实质,拉近教材与生活、与学生的距离,使教材融入生活气息。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内容改编成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重大事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意志坚强》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法,而是先举例: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逆转,夺取冠军。在与学生学习女排精神的同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会怎样处理?问题一提出,学生就有话说了,有的说,我会像女排那样,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有的说,我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磨砺自己的意志,从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的教学既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造了思维的空间,又活跃了课堂氛围,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巧用乡土案例,有效增强课堂吸引力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只从书本到书本,实践活动很少,学生的学习能力仅表现为书本知识的再现和迁移,学生根本体会不到知识的内在价值。而在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中引入乡土案例,能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概括能力,有效地增强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乡土案例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这些乡土案例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因此学生对其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乐于接受。例如,在讲授《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又亲切地体会、感悟到教材中的内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等,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就以“惠州古城”为例。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古城,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的循州,南汉时期改为祯州,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惠州古城,在史料中也多有描述,宋代诗人杨万里称它是“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足见其美。
我就抓住这个材料,从惠州古城上升到中华文化,最后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等,确实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像这样的乡土案例使学生感受到了原来书本上的知识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重组教学环节,构建体验教学模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探索(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