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修:挖掘教材,培养阅读能力
教材资源的短缺是落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相对匮乏,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教材的文本形式基本上就一种类型,即清一色的文学作品,选课设计太过单一,几乎没有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文。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把教材中零散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是我们的责任。
(一)整合学科内课程资源
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存在于图文结合材料、课后习题、课文及写作等板块,它们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阅读资源。
1.读目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目录来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借助目录或附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打开目录,学生不难看出目录首尾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栏目和生字表,中间列出25篇课文,分编7个单元。教师应进而让学生思考7个单元分别是哪一类课文,会写哪一方面的内容。如第三单元有《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等,这些内容显然都与自然美景相关。教师让学生在翻看中概括、归纳、提炼,找到“有用的信息”,以便在学习这一单元前,对读什么、学什么能有一个整体把握,做好搜集相关信息的心理准备。
2.巧拓展
教学中可以利用好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片段,对其进行巧妙设计,使之与非连续性文本相连,或创造性地转化成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列提纲、做图表、画导图等方式,从连续性文本中提炼出非连续性内容,让学生直观地阅读、理解。否则,仅仅凭教师的解释说明,学生很难理解。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自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天安门广场示意图,这样学生就需要理解文本关键段落并提取信息。
这种画示意图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文本,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学科间的互动,实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融合。
(二)整合学科间课程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不是语文学科的下属概念,它属于所有学科,在所有学科中都有体现。教师应博采众长,从多种学科中选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为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服务。就小学阶段而言,除语文外,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数学学科中的统计图、科学学科中的实验图、实验数据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法律条文等都是可以利用的非连续文本资源。
以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节约用水》,就可以整合学科资源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做个“小小调查”,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和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等,并将结果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反映出来。教学中可以整合的学科资源有:数学学科的统计图表、数据,如全国水资源现状图、全国水资源变化情况图等;科学教材中有关水的知识,我国工业、农业等领域的用水分布图;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文件、法律、活动等。由此可开展相关言语实践活动,如“保护水资源”主题作文,设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内外兼修,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