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依据“依类象形”“图成其物”的原则构造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汉字除拥有一般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殊功能——表意功能。
基于汉字的这种特点,识字教学时就不能只把精力放在部件的组合与分解上。汉字学习,就要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出发,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汉字的造字规律融入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字中初步感受文化,加强对汉字的理解,为学生构建一个井然有序的识字体系。
例如,“本”不属于生僻字,让学生用“本”组词,孩子们会脱口而出——“书本”“课本”等。这样组词当然是正确的,但除了“书本”“课本”中“本”的意义外,“本”还有其他意义吗?“本”的本义是什么?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教学——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棍摆放在树根处,然后给学生解释:小木棍摆放在大树的根部,和大树组成的字是“本”;同样,如果把小木棍摆放在树稍处,组成的字就是“末”,那么孩子们猜猜,“本”和“末”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在这样的直观演示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本”的本义就是“根”。
再如,很多学生分不清楚“既”和“即”两个字,总是把它们用错。课堂上我们可以把“即”和“既”的最初字形展示给学生,并对其进行讲解:“即”和“既”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只不过,“即”字中跪坐的人是面向食物、准备吃食物的人;而“既”字中跪坐的人是一个已经吃饱、准备离开食物的人。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明白:“准备吃食物”就是“将要”“即将”的意思,后来又引申出“马上”“立刻”等意思;而“既”表示已经吃过食物,意思就是“完、尽、结束”,后来“既”字又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然”“既是”“既而”“既往不咎”等。总之,“即”和“即”组成的词大都含有“还没有开始进行”的意思;而“既”和“既”组成的词大都含有“已经发生过、进行完”的意思。
再如“冒”字,它的上部被很多人写成“曰”。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出示“冒”的古文字,并进行解说:“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个短横就像帽子里的头发,下面的“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的上下封死了,这样帽子就戴不上去了。和它相关的字还有“冕”,也是帽子的意思,上面的两短横也是左右两端都不封死的。
除某些独体字外,合体字中的偏旁更是表意部件。例如,单人旁的字,大多和人有关;三点水的字,大多和水有关;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了解偏旁的意义,对识记、了解汉字有很大帮助,这是归类识字的一种方式。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偏旁在形状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例如,“肝”“肚”“肺”“肩”“背”“胳膊”“腿”等,怎么是月字旁?它们跟月亮有什么关系呢?“珍珠”“珊瑚”“玛瑙”“瑕”“瑜”怎么是王字旁?“熊”“焦”“热”“点”“照”“烹”“煎”“煦”怎么是四点底?遇到这些偏旁,教师就需要足够的汉字知识储备。要告诉学生,月字旁的字有两类:一类是跟“月”有关的,例如“朗”“朔”“朝”“阴”等,这类字的偏旁是月字旁;而另一类是跟身体有关的,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肝”“肚”“肺”等,这类字的偏旁是“肉月”旁。原来,在古文字中,月字旁和“肉月”旁本是两个字,后因其小篆字体很相近,合并为一个偏旁,所以今天月字旁的字或和“月”相关,或和“肉”相关。王字旁的字其实是“斜玉”旁,这是“玉”字做偏旁时的变形,因为最后一笔要变成提,无形中就挤了“点”,于是“点”就做了避让。再如,“四点底”和水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四点火”,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四点底”的字都和“火”有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让识字教学多点科学性和趣味性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