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走进”:指向“庭院深深深几许”
从教学目标上看,“走近—走进”是目标不断深化、明朗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不断深化、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完成这个过程。
教学伊始,窦桂梅老师告诉学生,自己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她的家就在清华园里,离一个特别的地方只有50米。有时候,她会到那里去散步。她让学生猜猜那里是哪儿、一个什么地方。
学生们一下子猜出了是“圆明园”。她问,看到这三个字,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我们看课堂上形成的“圆明园”情境——
生1:想起了火烧圆明园的故事。
生2: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
生3:我看到了圆明园仿造的各处名胜古迹。
显然,学生们是读过《圆明园的毁灭》的。这时,窦桂梅老师说,你们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有怎样的感受?她希望学生们用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学生们的感受是这样的——
生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们的名胜古迹,却被烧掉了,很可惜。
生2:我觉得英法联军他们太坏了,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烧掉。
生3: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
生4: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两代皇帝的心血,可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生5: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毁于一旦”。
“很可惜”“太坏了”“恨透了”“很惋惜”“毁于一旦”……这些词语是学生阅读课文后的真实感受。从学生发言看,他们的确读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情味。这也说明学生们在读书后已经“走近”了圆明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窦桂梅老师认为,文本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情思的感受和表达上。“走近—走进”式格局,追求的是透过“很可惜”“太坏了”“恨透了”“很惋惜”“毁于一旦”等词语的表层滋味,让历史的创伤、民族的灾难沉淀在学生的心中。从有效教学的层面看,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课堂读书、学习,“走近—走进”期望教学最终实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采用“走近—走进”式流程,目的是引领着学生们开启“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的深度阅读活动,让主题教育深入学生内心。窦桂梅老师认为,学生真正应该思考——圆明园被毁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份毁灭,我们心中永远也不能毁灭的又是什么呢?如果学生们能够这样去思考,民族品质、民族情感就会沉淀在他们的心中,就会生成一种理性的、永恒的阅读姿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创意教学:“走近”到“走进”——读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