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黑色的。
师:如果从直觉上看,这只鸟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它也确实是黄海滩涂上一种普通的鸟,那为什么在徐秀娟的笔下,这只鸟却是那样的具有生气呢?
郭学萍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栖息在枝头上的灰椋鸟让学生“仔细地看一看”它的嘴、它的背,并点出这是“黄海滩涂上一种普通的鸟”;但在作者看来却是“那么具有生气”,并作了强调“尤其是在归林的时候”。这样,便巧妙地切入到了对文本的感受与思考上来了。有人说,经典的课堂教学每每需要呈现宏大的教学气象,郭老师从音乐到图片、从初步感受到深入体验,教学环节设计的诗意、大气,充满着感染力。学生处在这样的情感陶冶中,心中怎能不泛起对《灰椋鸟》文本文字的敬畏与喜爱?应该说,这样的情境创设展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艺术。
二、自主感知显现引领拓宽
在揭示课题和学习生字后,郭学萍老师开始了整体阅读。
郭学萍老师强调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阅读知识与方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归纳概括”上。她让学生速读课文,以到文中寻找哪些是描写灰椋鸟归林的文字。
当学生发现课文的4、5两个自然段的文字可以回答教师的问题时,郭老师立即选择让学生们读课文的4、5自然段,要求学生轻声朗读,并同时想象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作了这样一番铺垫以后,郭老师让学生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学生们纷纷到讲台上板书,不久,黑板上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词语(摘自原文)——
排山倒海、壮观、排空而至、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气势磅礴、百鸟争鸣、热闹非凡、热烈、喧闹、铺天盖地、遮天蔽日……
当学生们写出了自己对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感受时,郭老师表扬道:“同学们的感受还真不少呢。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板书,哪些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如果说,“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训练的是学生的感受能力、概括能力,那么,让学生“将词语归类”则实现了思维过程的整理与清晰。学生们讨论以后,将黑板上的词语进行了分类:一类是描写灰椋鸟飞回林子(师补充“归林”)时的场面;另一类是描写出灰椋鸟归林时的气氛的(具体从课文中摘录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当学生们分类以后,郭老师用“读”“画”“思”的方式,让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以“轻轻地走进那片树林,走进灰椋鸟的世界”。郭老师给学生投影了以下“自学提示”——
读:内容是课本上的第4自然段。
画:在阅读过程中画出你喜欢的词句(主要是描写鸟的词句)。
思:思考这些句子的好处。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郭老师才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在郭老师的“自学提示”引领下,学生们学得相当精彩。学生们画出了“投入”“盘旋”等词句。当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是“盘旋”这个词的时候,郭老师就让大家思考:灰椋鸟为什么要“盘旋”?学生们充分展开想象,有学生说“这是先归的鸟儿在等待后归的鸟儿”“也许是贪恋落日的余晖,还想再美美地欣赏一会儿”“他们就像一群贪玩的孩子,在回家之前,不忘抓紧时间再玩一玩”……这时,郭老师赞许地说:“这哪里是鸟啊,简直就是一群活泼泼的孩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好课每每是教师在诗意演绎——读特级教师郭学萍的《灰惊鸟》教学(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