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语文这一门学科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既传承又革新传统文化,在整合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文化传承与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2]。因此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文化,促使文化在理解中发展,在发展中理解。
在这样的视野下,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功能越发凸显。学生可在作文教学中以自己的视角敏锐观察生括、以鲜明的主见辨析物性事理、以凸显的个性扩展多向思维,从而生成独特吸纳与表达的语文素养能力。然而,由于受高考这支指挥棒的影响,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追求功利、追求速成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作文课堂着重强调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作文素养的养成,这种机械化的作文培养方式直接导致学生习作内容单薄、思想肤浅、语言平白、缺少底蕴。那么,如何提升学生作文品位,使习作内容厚重、语言富有文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作文中引入传统文化因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探寻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依据提升作文素养、传扬传统文化的设计原则来实施教学,必然能达到作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高中作文中的传统文化继承现状
从目前高中作文中的传统文化继承现状来看,学生虽然从小在家长的指导下就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唐诗三百首,弟子规等;正式进入学校学习后,传统文化资源也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积累和运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把握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肤浅层面上,而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近几年来,各地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经常提及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人文价值淡薄、文化底蕴不丰厚的现象。另一方面,全国各地涌现出的高考满分作文中,不乏因巧妙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而凸显作文文化底蕴,从而获得好评的。莫怀戚教授说这是“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3]
但是,在优质文化作文频得高分的诱惑下,许多学生肤浅地认为作文中只要写进几个文化名人事迹,摆上一些历史事件,堆上几句诗词,掺点历史文化知识,能和题目靠得上、挂得拢就是文化作文了,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就能获得高分。其实不然,这些文章内容往往空无一物,华而不实,经不起推敲。
今天的学生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传统考试意识还是禁锢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向功利化。对于教师而言,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囫囵吞枣地学,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被割裂。教学仅仅只是注重文言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思想、文化等。对于学生来说,高考的巨大压力使学生未能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关系。学生受高考影响的功利化需求导致文化情怀的缺失。声情并茂的古诗文对于高中生来说却是比“天书”还难,深奥难懂,估屈聱牙。
三.高中作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教学是缺失的,人文性正在被逐出课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能反映出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让作文展现出应有的文化底蕴,并最终通过这种运用使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化素养。
1.高中作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作文教学中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一切服务于考试的功利思想禁锢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勃勃生机。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高中作文中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兴趣培养到能力提高的传统文化教学。首先让学生学会自己使用工具书,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思维与方法,通过自己或小组解决疑难、互相学习探讨、扫除语言障碍、主动积累文言字词,然后才是博采众长、学会自主分析、理解与体悟,要让学生在诵读、解读、研读中引起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
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价值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善于引导学生重视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把古代文人的思想、言论、事迹合理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能使得文章充满典雅气质,字里行间透露着超凡脱俗的文采美,让文章充满古人的风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4]高中作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应该从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入手,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写作。
2.高中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古诗文篇目,不管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亦或是具体字义,都是“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5]。其选材的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时期;体裁丰富多样,从诗赋、散文到戏曲、小说,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在旧有的语言形式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艰辛才得以形成的历史积淀,它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和智慧,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6]
高中作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不能局限于考试方式、评价机制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仅仅停留于微观的理解上,只着重于字词串讲、句子翻译,而不注重把握文章意蕴、分析文章内容。而是应该深入、开阔地把握教材,从文化的角度实现宏观把握。让学生与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有所接触、了解和领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章中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更好地理解、欣赏作品,并能更深刻地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如: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陈情表》,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苦情、亲情、孝情、衷情,耐人寻“情”。柳宗元的一篇隽永风趣的写人散文《段太尉逸事状》,篇幅不大、着墨不多,三件逸事却将人物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一个大智大勇、仁义爱民、清正廉洁的段太尉呼之欲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关于作文教学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