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于课时目标,思考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在家学习微课,发挥微课的预习作用。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答疑式讲解,是微课带给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像这节课的课时目标中“在学生梳理有争议的地方加以比较和归纳”,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而设定的。20以内数的加法分类,通常会按照运算方法分为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类。当教师看到一个孩子在反馈单中写的是“10以内加法”和“20以内加法”时,还觉得这个孩子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是当后面好几张反馈单里的答案都是如此时,教师开始思考并提出疑问:“怎么有这么多孩子都这么分?”按照传统教学流程,教师在课上通常会按照“进位”和“不进位”两种运算方法,分别列举两类算式例子。这样一来,孩子们会自然认识到,在加法分类中按照“进位”和“不进位”来进行。
尽管“10以内”和“20以内”的分类方法不准确,但是孩子们的答案让教师切实认识到,以前好像习惯了代替孩子去思考,而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微课让教师对孩子学情的把握更有科学依据,进而真正从孩子的需求入手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在有争议的地方引导孩子展开讨论。
课堂中,将2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分为“10以内”和“20以内”的孩子举例说,“5+3=8”是一类,“15+3=18”是另一类。而按照“进位”和“不进位”来分类的孩子则反驳说,5和3既是10以内的数,又是20以内的数,这样分不准确。随后又有孩子举例说,“8+6=14”是20以内数的加法,但是要进位;“11+2=13”也是20以内数的加法,但是不需要进位,所以应该按“进位”和“不进位”分。
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不仅复习了知识,还锻炼了思考、论证能力,对数学这门学科的严谨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因此,在课时目标中设置“在学生梳理有争议的地方加以比较和归纳”这一目标,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一步。
微课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改变既有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更加满足学生甚至教师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学习质量将借助“双目标”落实得更加到位;学习方式将更加灵活,“讲堂”逐步向“学堂”变革;学习对象也由单一的学生向社会群体过渡。微课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倒逼”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翻转。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四研两思考”的微课研究模式探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