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育红
2013年12月的一天,青岛文登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了一节课——《20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和复习》。课上,孩子们重点围绕加法的分类展开了讨论。讨论中他们各抒己见,表现出了超出同龄孩子的说理、辩论能力……
其实,他们的学习早在上课的两天前就开始了。周末,孩子们在家观看了教师制作的一段5分钟左右的视频。视频里有两个分别叫“小海”和“小纳”的卡通人物,教师通过与它们对话,引导孩子们进行学习。在这段视频中,教师并没有指导孩子复习具体的知识,而是侧重于整理、复习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师与卡通人物的问答和示范中,孩子学习如何利用书本目录寻找所需复习的内容,学习如何根据提示的重点内容回忆以往所学的知识,学习如何用树形图来梳理内容。
这是一节基于微课的新型课。它的“新”在于,教师将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之中,借助课前微课学习,帮助他们在现实课堂中成为更好的学习者。自主学习状态下的微课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前提是教师需要在微课制作中对话文本、了解学情,采用“四研两思考”的微课研究模式,找准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才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新改变。
借助“四研”对话文本,为微课做好设计
微课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弄明白为何设计微课、如何设计微课,教师就必须对话文本,与教学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微课的价值。
1. 研教材,选好微课专题
分析教材是微课研究的第一步。以数学微课研究为例,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选好微课研究的专题。我们将一年级微课分为“学生习惯养成”、“学生能力培养”以及“知识重难点突破”三个专题研究领域。在“学生习惯养成”专题,又形成“学生书写数字的规范性”、“学生作业本的书写规范”等系列微课,有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培养”专题则分为学生提取数学信息方法的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以及开拓学生视野的趣味数学介绍等微课,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知识重难点突破”专题,我们有例题讲解、练习难点讲解等微课,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化。
借助这种分类研究,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微课体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研目标,找准微课切入点
在数学微课研究过程中,目标定位很重要。由于时间限制在5分钟~10分钟,因此微课目标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微课目标还要与课时目标定位相衔接,学生学习结果是借助微课与课堂教学目标共同设定来实现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微课与课堂教学目标的融合来进行的。
如前面所举的一年级《20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教学案例,教师把看书指导这个环节作为微课的重要目标,原因在于具体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打基础的阶段,让孩子逐渐学会自主整理、复习和归纳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很难实现。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重要而又比较耗时的环节放在微课里,让孩子跟着有趣的画面,自己在家学习、体验,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微课中的看书指导环节帮助学生奠定了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同时起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3. 研内容,设计微课反馈单
微课学习中设计学生的学习反馈单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教师摸清学情,是教师采取有针对性备课的载体,实现生本课堂转变的关键。学生学习反馈单的设计只有与微课内容相融合,才会起到调整备课的作用。学习反馈单在微课学习中起到提示、记录、反馈的作用,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上做到新颖、清晰、活泼,具有趣味性,以文字、图形等形式呈现微课的重点学习内容。
如这节课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将学习反馈单设计与微课情境相结合,出现了卡通人物小海、小纳,它们主要起明晰学习任务的作用,即告诉学生需要填写的内容,并要将知识点和自主举例梳理在知识树上(如下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在自主梳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可以采用辅助性分类的方法填写反馈单,即用树干表示出三大类知识的分类,在每一个分支里树叶的片数代表了分类的情况。这种设计降低了填写反馈单的难度,孩子能够跟随微课学习的内容适时地填写。教师则在课前根据学生填写反馈单的情况,更充分地研究学情,做到根据学情分析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4. 研方式,体现微课吸引力
微课的呈现方式对学生有多大的吸引力,决定了学生面对屏幕是否关机,同时也影响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采用手机录制、录屏软件录制、手写板录制等多种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要“时刻谨记您的用户是学生” [1]。需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微课的目标出发,达到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
还是借助前例来分析,微课中的两个卡通人物是学校“海纳行远”校本课程中的小海、小纳,孩子们平时就很熟悉,容易产生亲切感,自然而然地进入微课学习过程。录制中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是源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够,而对话让学生能够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比在屏幕上只有字幕更加易懂。微课结束时的简短概括,也有助于学生自主进行梳理和归纳。微课制作时从学生的角度多去考虑“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才能焕发出微课的生命力。
带着“两思考”进入课堂,让微课有效落地
微课的学习实际上已经将一部分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了孩子,那么课堂上就需要更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带动孩子向更高层次发展。相比于传统课堂,这种活跃而开放的课堂给教师带来了更大挑战,教师需要思考课时目标的变化,进一步思考教学方式的改变,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充分预设。既要保证以生为本,同时不能因节奏“失控”而使孩子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 基于微课学习反馈单,思考课时目标的定位
学生学习单的反馈为教师调整课时目标提供了依据,课时目标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下面通过两个对比,来进一步阐述微课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可以看到,教师的课时目标需要视学生学习微课的情况而定,实际也促使教学中教师的理念发生转变,即教师课堂教学的前提必须基于学生微课中的“学”,课堂是学生解决疑惑的场所,重点就是找到学生梳理不准确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学生充分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加以提升和归纳,找到分类的方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四研两思考”的微课研究模式探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