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建设校园良好的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机械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等进行人为划分,将德育当成一门课程来进行传授,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视其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共性,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践证明,这样的道德教育不符合小学生品德养成的规律,且实效性差。那么,教育者应如何使学校德育从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呢?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浅见。
一、分层——让德育教育目标细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仅靠十几节思品课或通过几个活动就能实现的,它是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并逐渐达到一定水平的。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过程性。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品德形成规律,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分解到小学六年的教育之中,以达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学校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如,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开学初一般以养成教育和文明习惯教育为主;学期中以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育为主;学期末以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为主。另外,根据不同的月份,以及不同的节日,德育的主题也应有所不同,做到重点突出、主题突出。
分层实施德育教育还应包括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特殊”学生,应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二、示范——让德育教育学有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教育并不需要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一个人品德形成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榜样的“耳濡目染”。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一种习惯,那就是每当她见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时便会主动地捡起,而不随便责怪学生。日子久了,她的行为感染了学生,学生注重卫生、不随地乱丢纸屑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这样的德育已通过一种行为转化为一种影响。这样的教育才是上乘的教育。
三、互动——让德育教育显现真情
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这里重点谈谈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的心灵进行碰撞,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活动。特别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主动“上门”与其谈心,让其感受教师的真情,使其产生向上的动力。 “亲其师,信其道。”要实施有效的德育,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圈,教师必须主动关心他们,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那种整天板着面孔、把自己当成道德的化身以及道德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向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语言,感情就才会融洽,从而成为真正的朋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在实践中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在线全文阅读。
在实践中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