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以前我对这句话理解不是很深,可是这个月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却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层地理解,让我明白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镜头回到12月9日,刚回到家的我接到了我班郑同学家长的电话,大概意思是郑同学新买的一个手机在体育课上丢失了。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我心头一凉——诧异、愤怒之情涌上心头。这个班是我从初一开始就带上来的,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看着他们懵懂、成长。这个班一向以纪律好、纯朴而在年级中著称。每一个任课的老师甚至是别的班的老师都对他们赞不绝口,我也一度以他们为荣。可就是这样的班级却出了这样一件极不光彩的事,对我来说真是当头棒喝。
时间过了半个小时,平复情绪后,当务之急是要追回这个手机——虽然希望是渺茫的,因为学生已经全部离开学校回家了,“赃物”肯定已经被带离了学校。我脑子里闪过全班52个同学的脸孔——到底是谁做了这件事呢?怎么追回这个失踪的手机,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依靠家长的力量。随即我就利用平时和家长沟通的平台———“家校通”,给所有家长写了一个短消息,让他们留意是否有不属于孩子的手机出现在孩子身边,如果发现请及时和老师联系。我考虑到可能家长会为了维护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而帮孩子隐瞒错误,我又补发了一条消息:只要孩子主动把拿的手机拿出来,老师会既往不咎,不会戴有色眼镜对他,也会帮他保守秘密,维护他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消息发出去了,我一边等着家长的回复,一边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
12月10日星期五早晨,我早早来到学校,询问了郑同学一些具体情况。昨天晚上发出去的消息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第一步失败。于是我进行了我的第二步计划——试图以情以理触动“犯错者”。我利用早自修的时间,对全班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讲话。我先把丢手机的情况简单向班级同学进行陈述。然后我以“犯错者”的口吻还原了他拿手机时的心理状况:他出于某种原因很需要一个手机,又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买手机,在昨天的体育课上,因为某一个“合适”的机会,他抵制不了诱惑,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我再以丢手机的郑同学的口吻讲述了他丢手机后的心理:失去的不是一个手机,而是同学之间花了两年半时间建立起来的友谊和信任。同学们纷纷看向郑同学:他频频点头。最后我给“犯错人“指出了一条明路:利用周末两天仔细考虑利弊,希望能在周一早晨看到丢失的手机出现在班级里。在我进行这番讲话的同时,我也在观察每一个同学的神色,希望能发现蛛丝马迹。又是无功而返。
12月11、12日是周末,我的心始终被这件事牵动着。手机会如我所愿出现在课堂里吗?忐忑的两天很快过去了。周一早晨,我找来了郑同学询问是否收到手机,他摇头。我的心凉了半截。看来我的情感攻势破产了。怎么解决这个事件呢?这个手机能找回来的希望几乎为零了。我一次次的试着拨打丢失手机的号码,听到的始终是“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是凉透了——为自己的教育失败而失望。两年半一次次的班级教育历历在目,我很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我始终向学生灌输的是到学校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我也很注意方法,我抓住每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对他们进行精神的“洗礼”。没想到的是居然还会出现这样的事,这不禁让我感到困惑——哪个教育环节出问题了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