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增强宪法意识,进一步塑造宪法文化
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传统必然对宪法制度的发展产生影响。无论是宪法制定,还是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特定的文化都以其特殊功能影响着宪法本身的价值判断。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与其他国家宪法相比,中国宪法文本也呈现出一种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开放性空间样式,这种开放性使得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中国宪法文本中找到其存在的依据。由于现行宪法修改于改革开放之初,因此在宪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上,暗含着富强与民主、自由与平等,这使得中国宪法理念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薄的宪法”和“厚的宪法”观念的特点,中国的宪法有着无可质疑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因素,但很显然又绝非仅仅有这一个考量。3因此,中国宪法的实施也必然体现中国特色的宪法文化,这种宪法文化的形成,也自然离不开公民宪法意识水平的提升。同时,宪法意识所积累形成的宪法文化,对于宪法实施发挥着推动作用。可以说,宪法实施是宪法精神、宪法原则与宪法规范的实现过程,不仅需要政治和法律保障,同时需要强大的文化保障。
结语
总之,宪法贵在实践,通过宪法的有效实施,使宪法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3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1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2而落实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目标,必须加强宪法实施,强化宪法监督机制,构建公众维护宪法权威的“宪法意志”。
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与规则体系的整体变迁正越来越催生落实宪法监督机制的宪法意识与诉求。在如何完善宪法体制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民众对于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期待与日俱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政治决断,这给创新、落实宪法监督机制的意识观念提供了基本的政治与思想土壤。“法治中国”是对“依法治国”命题的重大飞跃,也是执政党依法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这一命题的具体展开与落实关键在于全面实施宪法,建立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在于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法治思维能够真正在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层面成为不同群体与公民的基本价值共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并进一步指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4因此,坚持宪法至上理念,以更加理性、务实而开放的心态探究宪法实施的路径和机制,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坚实的宪法基础。
作者简介:孟凡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