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3.1954年宪法实施初期公民的宪法意识


  1954年宪法在颁布后的两三年内得到了良好的实施,赢得了民众的尊重与信任。公民的宪法意识在1954年宪法确立的宪法秩序之下得到巩固和发展。


  公民对国家机构的宪法认知得以强化。1954年宪法通过以后,按照宪法的规定组建了新的国家政权机构体系。以宪法为基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系的建立,使宪法规定的最高权力机关获得了宪法地位。同时,这一组建过程也强化了公民对于宪法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国家机构的认知。


  公民的宪法意识进一步体系化。这一时期,广泛开展了对1954年宪法的宣传和学习活动。宪法学者们以宪法颁布为契机,对《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56年共出版宪法书籍344种,其中著述206种,资料138种,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5


  公民在经济发展中加深了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1954年宪法实施初期,根据宪法规定的国家总任务以及各项经济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在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方面,从1954年的1050亿上升至1956年的1252亿,递增19%。11954年宪法作为过渡时期的宪法,把经济政策宪法化,通过实施宪法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民众在实际发生变化的经济生活中更加理解和信任宪法。


  (二)公民宪法意识受冲击时期(1957—1965)


  1.公民的基本权利遭到破坏


  1954年宪法的制定与前期的良好实施初步培育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然而,自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实践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严重侵犯。1954年宪法第8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而在反右斗争中,对于“右派分子”不是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来处理,而是随意限制、剥夺他们的人身自由,使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基本保障。2这种现实状况使得民众的权利意识刚刚树立便被打破,宪法观念难以维续。


  此外,民众对于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认知也面临媒体对“宪法”一词滥用的冲击。这一时期,报刊很少宣传1954宪法的实施问题,而是运用大量的篇幅报道、提倡贯彻工业“宪法”、农业“八字宪法”等。3这些冠之以“宪法”之名的口号和宣传实际上与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没有关系,相反,却容易造成民众对于宪法的误解。民众难以感受到宪法对于基本权利的保护,宪法意识也逐步淡化。


  2.宪法功能虚化使公民的宪法认知愈发淡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集中体现我国政治制度的特色与优势。但反右斗争扩大化开始后,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逐渐脱离了宪法程序。如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任期,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四年。然而,第二届全国人大任期从1959年4月到1964年12月,长达五年零七个月。反右斗争扩大化也直接波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们在大会上的一些发言被当作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加以批判,有的因此失去了代表资格。4


  宪法权威的削弱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动摇了国家重大决策的合宪性基础,决策无需考虑宪法、不依照宪法规定办事几乎成为一种习惯。按照1954年宪法第27条的规定,全国人大有权决定国民经济计划,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决算等。但是,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并没有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审批,便在全国推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际上涉及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改变宪法关于农村基层政权规定的重大问题,但都没有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便由党内决定实施了。1


  同时,与公众生活密切关系的司法制度也开始遭到破坏。1958年3月至8月,在司法制度的运作中,对宪法规定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批判,如批判“片面强调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错误,批判忽视“法制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错误,这严重削弱了司法工作的宪法基础。到60年代中期,司法机关系统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直接影响了民众对宪法的信任与期待。


  (三)公民宪法意识的低谷时期(1966—1975)


  这一时期,公民的基本权利失去了宪法保障。如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被彻底抛在一边,不仅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甚至连人身权利,以致起码的人格尊严都得不到保护,反而是所谓的“四大自由”2大行其道。


  由于宪法与社会生活的脱节,1954年宪法无法保持应有的规范力,宪法规范本身也缺乏基本的稳定性。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修宪的主要任务在于“反映我国人民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共同愿望。”31975年宪法是新中国宪法发展史上的大倒退,其脱离了民众生活,无法发挥权力制约和公民权利保障的功能。


  1954年宪法是一部制定良好的宪法,但其正常实施时间只有三年左右,在宪法实施方面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一部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性不仅在于它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其实施过程。只有全面实施宪法,才能把纸上的宪法变为现实的宪法。


  (四)公民宪法意识的恢复时期(1976—1982)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开始反思,民众也开始思考国家体制的发展与法治化问题。1978年宪法的颁布以及随后的两次修改过程中,民众积极参与修宪过程。修改小组曾收到来自民众的数百封来信建议,这些信函对修改宪法提出了各种意见,表现了民众极大的政治热情。11978年3月1日,叶剑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保证宪法的实施,当前应当结合深入揭批‘四人帮’在全国进行一次普遍的宪法宣传教育。”21978年宪法公布之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对宪法的宣传活动。1978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普遍进行一次新宪法宣传教育的通知》,指出“五届人大通过的新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法治国家的总章程。”在湖北,1978年4月28日《湖北日报》刊发了由北京大学法律系撰写的《学习宪法讲话》,推动宪法的宣传和学习。3在北京,从1978年5月上旬到6月上旬开展了“新宪法宣传月”活动,掀起了学习和宣传宪法的热潮。4全国各地开展的宪法宣传活动有助于恢复公民的宪法意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2)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faxue/122292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