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流通特征
1.分布式结算
分布式结算是指在法定数字货币流通过程中,可实现去中介化的点对点清算与结算。与现有法定货币需要依托央行、商业银行等主体维护运营的多层次、多用途的支付清算系统不同,法定数字货币中的分布式结算系统主要依托区块链技术,其由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等计算机技术共同实现分布式记账。根据记账主体的数量及其链上权利,分布式结算可分为公有链结算、联盟链结算以及专有链结算④。目前计划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国家大多采用联盟链结算,其可实现法定数字货币流通效率与安全的平衡[14]。按照我国央行目前的设计思路,法定数字货币可采用授权商业银行等特定主体记账(即“货币移转信息记录/验证主体”)的联盟链方式实现分布式结算。
在联盟链形式下,首先,由央行授权特定主体验证与记录法定数字货币的移转信息,并维护相应的移转信息系统,央行对特定主体的记录信息行为进行监管,并维护由其运营的总帐本系统;其次,法定数字货币实行点对点移转,货币移转行为仅发生在移转主体之间,不经过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账户以及商业银行与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最后,此次货币移转信息与上一次以及下一次货币移转信息将连为一体,构成整条货币移转数据链,数据链随着货币移转信息的增加会不断地变长。
在此情况下,分布式结算可实现以下功能:其一,提升交易与监管效益。现有法定货币仅能以存款形式在同个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机构中、以现金形式在交易主体之间进行直接的货币移转,如交易主体的货币账户属于不同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来源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将会耗费一定的对账、清算与结算成本,特别是跨境货币移转,耗费的金钱成本与时间成本更高[15]。法定数字货币之间的移转仅发生在当事人之间,交易和结算可同步完成,其大为降低了货币移转的成本[4]。此外,相较于大额清算系统、小额清算系统等支付清算系统的重复建设,由于在法定数字货币系统内实现了支付清算系统的统一性,同时避免现有清算系统中出现的单点故障、格式错误等问题,央行便可减轻相应的协调监管成本[16];其二,实现了货币移转信息的不可篡改。现有现金法币本身无法记录货币移转信息,而存款或票据等形式存在程度不一的可篡改、可伪造空间,这给货币移转双方带来了一定的货币信用风险。法定数字货币的货币移转数据链由前一区块哈希值、时间戳、该区块哈希值等要素组成,如要篡改其中的货币移转信息,必须同时要篡改该数据链上后来的移转信息以及其他信息记录主体的数据链信息,难度大为增加;其三,货币不可重复支付。现有现金法币不存在重复支付的可能性,而中心化主体背景下的存款、票据等意定货币由于时滞等因素存在重复支付的可能。由于法定数字货币实现了分布式记账,如数字货币用户试图进行重复支付,其他记账主体立即便能发现并作出反应,受时滞等因素影响导致的重复支付概率大为减小。
2.匿名化交易
按匿名性的强弱,货币移转可分为完全匿名移转、相对匿名移转以及完全实名移转[17]。按照我国央行的设计方案,法定数字货币可实现相对匿名流通,其区别于完全匿名的现金货币与完全实名的存款货币。首先,交易双方之间匿名,在特定交易中,法定数字货币的受让人仅凭其获得的数字货币,无法知晓对方的真实身份信息;其次,可自愿或经允许公开,数字货币用户可以自愿在受让人提供的服务中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后,向监管者公开,仅有中央银行掌握法定数字货币的流通信息。经授权的特定主体(即“货币移转信息读取主体”)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向央行申请调取特定数字货币账户的真实个人信息,以及一定数量数字货币背后的货币移转信息。
在此情况下,相对匿名交易可实现以下功能:其一,实现货币移转过程中的个人隐私保护。目前,存款或票据等形式的法定货币移转面临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其他信息使用主体泄漏个人信息的风险,虽然现金法币可实现完全的匿名化移转,但其使用不便、受控严格等不利因素使其使用效率远不如存款货币或票据等支付工具。而法定数字货币的相对匿名特征,在货币移转层面有效保障了货币移转主体的个人隐私;其二,提升金融监管与调控的有效性。不论是现金还是存款、票据等支付工具,现有的法定货币本身均无法承载以往或将来持有者的信息。而央行以及其他货币信息读取主体可获得特定法定数字货币的移转过程,追踪该笔货币的使用情况,并通过搭载智能合约的方式限制某笔货币的使用,由此可提升金融监管与调控的精准性;其三,提升洗钱、偷漏税等犯罪的打击力度。现金法币的完全匿名性极易被洗钱等犯罪所利用,如在全社会普及使用法定数字货币并减少现有现金法币的流通,便可减小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的活动空间[18]。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私法属性
与现有法定货币相同,法定数字货币同时具有私法属性与公法属性,而私法属性是公法属性的基石,对法定数字货币公法属性的构建需要遵循私法属性的一般原则。法定货币在私法上被认定为物,除特定化情形外,其适用“占有即所有”所有权流转规则。法定数字货币的本质仍然是法定货币,因此探讨其私法属性亦可从私权客体属性和权利流转两方面展开。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私权客体属性
除封金、保证金等情形,现有法定货币是特殊的种类物与典型的消费物。其一,货币作为特殊的种类物或可替代物,每一单位货币具有相同特征,并可以用版本、数量、规格等加以度量,为保证货币的流通性与信用程度,需要认定占有货币的主体天然享有货币的所有权[19];其二,法律上须承认货币在特定化情形下占有与所有的分离,使原货币占有人享有比货币债权更充分的物权性权利;其三,货币是典型的消耗物或消费物,对于原货币占有人而言,一定的数量的货币在支付后已丧失其原本等额的物理形态或价值形态[20]。
分布式结算提升了法定数字货币的特定化程度,但并未改变现有法定货币是种类物与消费物的本质。首先,法定数字货币作为新型的无形物,属于物权的客体。法定数字货币存储于由商业银行提供的数字货币钱包当中,从技术上可保证商业银行无法调取钱包中的数字货币,这使得货币持有人实现了对数字货币的完全控制,因此法定数字货币受《物权法》的调整[21];其次,中央银行授权的特定主体会记录每一次法定数字货币的交易信息,使得法定数字货币内含的字符串中具有所有者的标识,因此每一单位的数字货币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货币的特殊信息,具有了物理上的特定性。然而,这种物理上的特定性仅仅是针对中央银行与其他货币移转信息记录与读取主体而言的,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持有人而言,由于其无法读取与改变每一单位法定数字货币中的信息,在货币的使用方面,法定数字货币承载着与现有法定货币相同的价值,每一单位数字货币在使用过程中均可被另一单位数字货币替代,公众选择使用法定数字货币而非私人数字货币,是基于其具有更强的便捷性和信用程度;最后,某一数量的法定数字货币被持有者占有,对原持有人而言,数字货币已丧失等额的价值形态,虽然与该数量货币相关的货币交易数据链长度增加,但该数据链的增加不影响后来的数字货币持有者使用该数字货币,更不影响该数字货币的价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关于法律实证属性研究的论文(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