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2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设,建立农业类高等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创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重点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发展渠道。选择部分专业,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能力体系衔接试点,实行试点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直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比例。完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制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优秀学生免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政策。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创造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环境。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突出职业教育质量与特色,充分满足社会各类人员学习技能的需求。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宣传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高等教育:以高教强省建设为载体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强化服务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以“五个一批”和“五个服务计划”为主要载体,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度明显提高,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目标。

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高等学校发展定位规划,引导、鼓励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建立高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健全符合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特点的办学质量评估制度,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充满活力、较为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优化类别层次结构。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院校建设,使其成为世

界一流大学,支持“211工程”院校建设,使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批优势和特色高校;推进省部、省市共建若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高校或学科专业;实施高校对口支援计划,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类别高等学校协调发展。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八大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结构合理、有机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坚持“扬优、助特、扶需”的原则,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专业。聚焦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东部煤电化综合开发、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松嫩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全方位对俄经贸战略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整合相关资源,打造一批学科专业战略集群。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十大工程”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严格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健全教授为低年级学生上课、优秀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机制。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把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评价的主体内容,引导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社会化,逐步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质量认证体系。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逐步实行弹性学制,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注重通识教育,促

进文理交融。推行主辅修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探索大类招生、模块化教学等培养制度。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宽大学生实践渠道。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活动。健全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制度,把人才培养作为评价学校的首要内容。实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公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抽检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建立用人单位、师生、家长、中介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推进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和创新计划,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⒋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发展重大需求,坚持服务社会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科学研究在促进知识创新和支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突出研究基地的学术特色和专业品牌,注重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重点围绕黑龙江流域文明、北方边疆文化、满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北国冰雪文化、俄罗斯经济社

会文化等体现黑龙江地缘特色的领域开展研究,促进国家和区域文化繁荣与发展。

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施“五个服务计划”及相关子计划,进一步增强高校服务能力。

培养落地人才。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普通高校师范类学生农村实习支教计划、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为农村和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门人才,为企业培养培训高层次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技术骨干。

研发立地项目。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有效调动高等学校科技资源,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激发创新活力,精心打造装备制造、煤电化、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新药制药和中药新药“五个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和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提升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实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计划和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服务计划,加强产业化前期项目的研发培育,注重可转化项目的研发、筛选和向企业推介工作。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供益地服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探索与行业、部门共同建立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以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为牵动,实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促进区域知识创新区建设;积极参与科学普及,推动高等学校科技馆、文博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重点实验室等设施向社会开放;发挥大学文化引领作用,推进先进文化传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绿色大学,引领低碳生活。

(七)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⒈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学校)。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

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⒉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更加灵活的入学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和考核机制,把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人才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普通高校逐步将继续教育融入学校全日制教学体系,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建立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建立劳动者培训个人档案,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⒊创新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及各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利用面授、函授、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岗位培训。鼓励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职能。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学习等灵活、实用的方式,强化一线员工特别是中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培训。推动中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共建继续教育基地,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

⒋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现代开放大学,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区域文化教育的中心。建立多部门组成的促进终身学习指导机构,统筹协调全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八)民族教育:促进民族人才成长和民族团结进步

⒈大力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强化各级政府责任,落实民族政策,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民族教育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公共教育资源优先向人口较少民族和“双语”教学民族学校倾斜。完善少数民族考生中、高考照顾录取政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4)在线全文阅读。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4243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