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前教育: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
⒈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普及步伐。到2015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在园幼儿数达到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在园幼儿数达到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75%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积极为婴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教育咨询服务。
⒉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城市新建小区、旧城改造,要根据区域适龄幼儿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制定学前教育基本办园标准,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全面推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审批、归口管理学前教育机构,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
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科学规划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布局,实施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和保教常规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通过改扩建或新建等方式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一所公办实验幼儿园(幼教中心),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人口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办好村级幼儿园。充分发挥县级实验幼儿园(幼教中心)、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班)的示范指导作用。
⒋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深化幼教课程改革,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估,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加
强学前教育教研、科研工作,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指导和服务。
(三)义务教育:开创优质、均衡、公平发展新局面
⒈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质量观,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加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控辍监督保障机制,实行问责制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辍学。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完善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制定地方课程标准,完善地方课程教材管理制度;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适应性。建立健全三级课程管理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信息网络,创新教研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全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开展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城乡一体、全面建设的原则,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建立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到2015年,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70%,
到2020年全部达标,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建设,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资源配置和投入标准,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实现县(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新增教育投入向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倾斜力度。探索建立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校内外的各个方面。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减负工作。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中小学生减负的有关规定,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或举办、推荐课外辅导班以及在课外辅导班授课。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
学校、家庭、社区要加强沟通与协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四)普通高中教育:推动优质、多样、特色发展
⒈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科学调整普通高中发展布局,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强省市两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坚持以城市薄弱高中和农村高中建设为重点,实施达标学校建设。针对未来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水平课程资源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鼓励学校在开好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学业、升学、就业、行为和心理等多方面指导。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⒊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鼓励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自主探索特色发展新途径,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法学法等方面大胆创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空间,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实验区和实验校试点。拓宽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高校的合作机制和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五)职业教育:构建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促进职
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统筹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努力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渗透,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使行业和企业真正参与教育教学环节,促进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执行国家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加强专业规范化建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制定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形成多元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吸收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估。
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采取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方式,组建若干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适应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集生产、教学、鉴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实训基地;通过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行业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⒋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统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完善以县级职业教育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综合中学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作用,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围绕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依托相关企业和中、高等职业院校,组建农业类职教集团,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农业人才培养,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涉农专业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