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道路与铁路交叉口交通不畅
站东街与高孙路是市中心区通往五龙、高德、孙家湾等处的主要交通干道,与铁路平交,交通阻塞严重。
(3)城市交通预测 ①机动车增长预测
根据阜新市1992年—2000年机动车统计资料,2000年底阜新市拥有机动车总量为99432辆,历年机动车增长率为8.56%,其中小型客车增长速度最快,为16.05%,按上述增长率增长,到2005年和2020年,机动车拥有量达到12—16万辆和18—25万辆。
②非机动车增长预测
阜新市1995年城区人均拥有自行车为0.5辆,2000年城区人均拥有自行车为0.38辆,自行车发展趋于饱和,人均拥有量有减少趋势。到2020年市区自行车保有量预计可达26.6万辆。另外,阜新地区近年载人三轮车不断增长,目前已达到6千台左右。 ③交通结构预测
目前,阜新市居民出行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考虑到城市规模和自然条件,自行车出行比例将有所下降。同时摩托车出行将部分取代自行车,公共交通发展将有很大潜力。形成中长距离出行以公交为主,短距离出行以自行车为主的格局,建立起自行车出行和公交换乘系统,适当发展私人小汽车,其中远期自行车出行量控制在居民出行总量的55%左右,公共交通控制在15%左右,出租及私人汽车在10%左右,其它为20%左右。
(4)道路系统规划
①规划原则
a、完善阜新市主城区路网结构,并与土地使用规划相协调,使之能适应城市用地的扩展和交通结构的变化。
b、理顺煤矿和市区的道路网络,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使用率, 缩短时空距离。
c 、理顺城市道路与铁路平交点、外围过境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和出入口的关系。 纠正畸形和偏心路,减少丁字路口,贯通道路网络,提高城区道路等级,增加铺装率和绿化率,使城区道路系统逐步趋于合理。
②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分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等级,主城区路网结构采用混合式,其中老城区为方格网式,城市外围为放射加环形。以解放大街、人民大街、迎宾大街、四合路为南北主轴,中华路、北环路、红树路、创业路为东西主轴。在市区外围以锦阜高速公路和101国道及郊区外环为基础,远景形成环城快速路体系。规划道路面积9.13km2,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12.86m2,道路面积率为13.94% 。新邱区在保留原主路网的基础上,在中部、北部、西部、街基内部完善道路系统。规划道路面积1.27km2,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14.94m2,道路面积率为14.43% 。清河门区道路保留原方格网式结构,规划道路面积0.58km2,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17.06m2,道路面积率为
36
14.50% 。
a、主干路系统
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区的交通性道路,原则上以行驶机动车为主(保证双向四车道以上),红线宽度40-80米,设计车速50km/h,沿街两侧严格控制出入口,平交道口增加机动车进口道数,并做人行道处理。
主城区干道网以中华路、北环路、红树路与创业路为东西交通主轴线,以解放大街、人民大街、迎宾大街、四合路为南北交通主轴线,规划主城区外环由东外环路、煤城路、西阜六街、开发Ⅲ期六街、西外环路、北外环路构成,干道总长77.29公里,路网密度1.18km/km2。为加强与主城区道路有机联系,新邱区主干道确定为新邱大街、北部大街、繁荣路、科技路,总长8.90公里,路网密度1.01km/km2。清河门主干道为一纵三横,即清河大街、清光街、新昌路、清新路,总长4.75公里,路网密度1.19km/km2。
b、次干路系统
城市次干路以承担区内的交通为主。两侧建筑密集,商业活动频繁,汇集大量的车流和人流,在主干路格局下形成完整次干路系统,减少丁字路、断头路, 红线宽度30-40米,设计车速40km/h,主城区次干路总长89.08公里,路网密度1.36km/km2。新邱区次干路总长9.94公里,路网密度1.13km/km2。清河门区次干路总长4.65公里,路网密度1.16km/km2。
c、支路系统 支路是进出街坊、居住区和承担短距离交通的主要道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支路红线宽度在30米以下,设计车速30km/h,目前主城区海州地区细河以北支路建设已初步成形,太平、五龙、平西支路建设仍然不建全,多为土路,应逐步改造为一、二级路面。支路与城市主干道直接相交,在实施中尽量减少,对已形成的路网,要从交通管理上采取强制措施,实行信号灯控制和禁止左转弯。合理疏导交通,到2005年新建50处交叉口信号灯控制,总投资1750万元。规划支路总长262公里,平均密度4km/km2。新邱、清河门支路网均不完善,在规划中予以完善,支路总长分别为26.84公里及12.24公里,路网密度为3.05km/km2及3.06km/km2。 规划主、次干路与主要支路见表5—6、表5—7、表5—8。
d、立体交叉口与桥梁
公铁立交:规划在西阜六街、站东街、高孙路设立三处公铁立交桥,以缓解五龙道口、高德道口的道路堵塞问题。
道路立交:四合路与北环路及北外环路交叉处建两处互通式立交桥。 跨河桥:保留迎宾桥、海州桥、解放桥、人民桥、四合桥、东环大桥、东风桥七座桥梁。新建迎宾北桥、北环路桥、西阜六街桥、阜六四路桥、北外环路桥五座。
e、广场规划
平交交通广场:保留解放广场、人民广场、建设广场、红树广场、迎宾广场、世纪广场、科技广场七处,改建新邱街基广场,新建两处广场,分别在高孙路与煤城路
37
交汇处,中华路与开发Ⅲ期六街交汇处。
交通集散广场:保留新邱站前广场,改建市站前广场、清河门站前广场,新建站前长途客运站广场、清河门长途客运站广场。
游憩集会广场:保留街心广场,新建啤酒厂西太平文化娱乐休闲广场(占地2万平方米),清河门区建政府广场(占地3600平方米)。
f、公共停车场规划
阜新市大型社会停车场仅有火车站、大都汇、海州宾馆、市工人文化宫等6处,占地面积25000m2左右。城区车辆随处停放现象严重,影响了道路通行能力的正常发挥,为保证停车场所与车辆的使用平衡,减少道路停车的现象,规划中需提供足够的停车泊位。
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所定的人均拥有公共停车面积0.8-1.0 平方米。远期需停车面积约70万平方米,按过境车辆占10%,市内机动车占70%,自行车为20%比例分配,过境机动车停车场为7.0公顷,布置在城市各主要出入口附近,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为49公顷,布置在公共建筑比较集中地区以及火车站、公交车站、大型体育设施附近,自行车停车场的面积为14公顷,宜采用集中与分散(如加宽人行道)相结合的方式布置,方便其使用。 g、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
通过组织部分主干路,次干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支路和街坊内部道路,建立安全便捷的自行车交通网络。以减少交通干路上的自行车流量。 h、步行系统规划
在机动车交通频繁的主要道路和交叉口上设置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如解放大街与大众街人行天桥、解放大街与新华街人行天桥、中华路与矿工大街、民族街与中华路、八一路与辽工大北门、四合路与中华路、四合路与西环路等地下人行通道。结合具有优美自然景观的河道,建立滨河步行带,如细河两岸步行带状公园。规划将大众步行商业街向南扩大到滨河路,北到新华路,东到新华路与滨河路交叉口,西至解放大街,形成完整的步行商业区。 2、城市客货运交通规划 (1)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市现有运营线路18条,总长度211.3km,2000年完成客运总量为3030万人次。另外2000年阜新市区拥有出租车3274台,服务水平165人/辆,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出行分析表明,居民出行中公交只占1%,公交公司现有运营车辆371台,公交停车场及保养场四处,分别位于开发区五公司院内、人民桥南、西铁棉麻公司院内及新邱政府附近,公交换乘枢纽两处,公交首末站九处。 (2)规划原则
由于阜新市矿区用地较大、布局分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邱、清河门相对独立,距离较远,加上阜新气候冬季寒冷,春、秋季风沙大,大力发展公交有较大潜力。因此规划应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主,私人交通为辅,进一步完善公交网络,建
38
立合理的公交结构。
(3)公共交通规划
到2005年公交出行比例占居民出行总数的10%左右,公交服务水平达到800人/辆,出租车服务水平达到300 人/辆。到2020年需公交车670 辆,现已有371辆,新增299辆。规划公交线路20 条,线路网密度在中心区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边缘地区达到2—2.5公里/平方公里。
规划六处公交保养场,除保留原有四处保养场外,分别在四合及解放大街北段另设二处保养场,同时为出租车服务。新建公交首末站十处,每处占地0.1 公顷,客运换乘枢纽三处,公交停车场除与公交保养场结合布置外,另设小型停车场两处。
(4)货运交通规划
规划将外环路确定为主要的货运道路,货物运输站除保留公路中专南货运场及细河区政府南货运场外,新规划三处运输站,其中西南运输市场位于阜锦公路出口处,东部运输市场位于中华路东出入口,兼作阜新市农业物流中心。北部运输市场位于北外环路与阜六一街交叉口附近,货运交通规划以专业化运输为主,逐步发展为储、运、销一体的社会化运输网络。 四、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一)城市居住现状 1、城市居住现状概况
2000年底,市区实有住宅建筑面积为957万平方米, 其中私有住宅(包括公归个人房屋)达到487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7.0平方米/人,提高到7.2平方米/人,人均增加居住面积0.2平方米。
目前主城区居住用地以细河为界,形成了细河北部市中心居住区,细河以南至国铁主要是电厂居住区、铁路居住区和部分矿区居住区,国铁以南主要是矿区居住区(旧区)。海州矿西南部还有零散居住区约2.4km2。现状居住用地28.47k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3.8%。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住房紧张,特困户比重大,2000年末全市尚有缺房户19000户,危房建筑面积7.2万m2,比全省人均居住水平低1.7平方米。
(2)破旧危房多,改造进度迟缓。劳工房、险旧房集中的矿区“八五”期间原计划每年改造2000户,由于资金困难已严重受阻。
(3)住宅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增至82.9万人,主城区将增至71.0万人。因此,未来的住房问题仍是我市人民生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4)住宅建设规模小,布局分散,设施配套不完善,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居住小区。 (5)主城区内尚存有大量平房(红群路住宅区、西山、人大南住宅、 矿总 院北住宅区、西市场、青少年活动中心西住宅区等),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质量较差。
(6)住宅插建现象较严重,造成工业、居住混杂,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39
(7)建成区仍存在着大量沉陷区上的住宅,未能加固处理或拆除。
(二)城市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1、新区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安全、方便的现代生活居住环境。
2、新建住宅采用以多层为主,适当考虑低层高密度居住区,成片规划,配套建设,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3、生活居住用地要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使城市日后的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主动性和灵活性。
4、铁南矿区的居住用地原则上不扩大规模,应以完善现有居住区设施及环境为主。
5、旧区改造要本着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不留隐患的原则,使之形成较完善的住宅小区。
6、对采煤沉陷区的住宅本着异地新建为主,就地加固补偿为辅,按照轻重缓急,分期治理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最终达到全面治理的目的。
7、根据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把城市社区警务室纳入社区配套设施和小区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三)居住用地组成与分类
1、预测居住用地规模
阜新市区住宅人均建筑面积净增长,从1990年到2000年十年当中,前五年年均净增长建筑面积0.5m2/人,后五年为0.6m2/人,2000年底为14m2/人(使用面积10.7m2/人)。到2005年五年建筑面积每年人均增长1.0m2,人均建筑面积为19m2(使用面积14.6m2/人)。2010年五年建筑面积每年人均增长1.0m2,人均建筑面积为24m2(使用面积18.4m2/人)。2020年五年建筑面积每年人均增长0.8m2,人均建筑面积为30m2(使用面积23m2/人)。
2、居住用地指标
规划到2020年居住用地总面积24.26km2,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30.98%,人均居住用地面积29.27m2/人。其中主城区2005年居住用地21.55km2,人均居住用地36.52m2/人。2020年居往用地20.67km2,人均居住用地29.11m2/人。新邱区2005年居住用地4.26km2,人均居住用地57.57m2/人,清河门区2005年居住用地1.42km2,人均居住用地91.61m2/人。 3、居住用地分类 (1)一类居住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2.43km2,占总居住用地的10%,主要布置在市中心的西山住宅区。
(2)二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16.98km2,占总居住用地的70%, 是城市居住用地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国铁以北地区和清河门区中心地段。 (3)三类居住用地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01规划说明书 - 图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