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动,在水平面内摇动颈椎。
4、环转摇颈法:体位与术手握法同前,术者双手反相用力引导其头颈做由左向右的反复环转,或由右向左的反复环转运动。
【应用】
主要用于恢复颈椎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可整复颈椎椎间关节,牵伸与舒展颈部的软组织。 临床常用于颈椎病、落枕等病证。 【注意】
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等患者使用本法时,应避免在其致晕位置摇颈。
2、对年老体弱、高血压、脊髓型颈椎病、颈部外伤、骨折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肩关节摇法:
【定义】沿肩关节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肩关节的手法,称肩关节摇法。 【要领】
1、根据患肩运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正确选择有效的摇肩方法,并把握好被摇动肩的幅度与方向。
2、摇肩的幅度由小渐大,速度缓慢均匀。 【操作】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正坐,术者站在其一侧,固定手按压住其肩关节近侧肩峰处,动作手手掌托握住其肘部,将受术者前臂放在自己的前臂上。操作时,动作手将其上前臂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反复环转摇动肩关节。
2、握手摇法:受术者正坐,术者站在其侧后方,固定手按压在其肩峰上,动作手握住其手掌,用力引导上肢由前向后,或从后向前反复环转肩关节,幅度由小渐大。
3、大幅度摇法: 【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恢复肩关节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对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有滑利关节、解痉止痛、恢复疲劳等功效。
常用于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腱炎、慢性劳损等病证。 肘、腕关节摇法 肘关节摇法
受术者坐位,屈肘约45度。术者一手托握住其肘后部,另一手握住腕部,使关节做顺逆时针环转摇动。
腕关节摇法
33
1、握腕摇法 2、握手摇法3、叉手摇法 腰椎摇法:
【定义】沿腰椎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腰椎的手法,称腰椎摇法。 【要领】
1、令其肌肉尽量放松,以使摇动充分到位。 2、操作幅度由小渐大,速度则宜缓慢均匀。
3、对老年体弱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如腰椎有明显侧弯、后弓畸形者,摇腰时幅度不宜过大。
【操作】
1、仰卧位摇腰法:
患者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髋屈膝,术者在其腰侧站立,一手按膝,另一手握或按其足踝部;或者双手分按两膝部,双手协调用力,反复摇动腰椎。
2、俯卧位腰法:
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术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患者双下肢,双手协调做顺、逆时针摇转。按压之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压力来控制腰部摇转的幅度。
【应用】
主要用于恢复腰椎各方向的运动功能,可整复腰椎椎间关节,牵伸与舒展腰部的软组织。 临床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部软组织急性扭挫伤、劳损、疲劳、紧张性肌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病证所致的腰椎运动功能障碍。
髋关节摇法 环转摇法:
环转摇髋法:受术者仰卧,屈髋90o并自然屈膝,术者站在其患侧,一手握住其患膝上方,另一手握住其小腿下端或托握住其足跟。操作时,双手同时用力,推运患肢由内向外环转或由外向内环转,如此反复内外环转,摇动髋关节。
【应用】
本法可伸展、牵拉髋关节及髋臀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恢复髋关节的运动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疗髋关节炎、弹响髋、梨状肌损伤等病证。
膝、踝关节摇法 膝关节摇法
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放松,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以一手托扶其屈曲侧下肢的腘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做顺逆时针的环转摇动。
34
踝关节摇法
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一手托握其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略拔伸,同时做顺逆时针的环转摇动。
背法 【动作要领】
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双肘套住患者肘部,臀部抵住患者臀部,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背起,以牵拉脊柱,再作快速伸膝挺臀,同时配合臀部的颤动或摇动。
【临床应用】
背法可以使腰椎及两侧肌肉受到牵拉(拔伸+摇颤),具有舒筋通络,缓解痉挛,理筋整复的作用。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小关节紊乱。
【注意】
1、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 2、老年患者及骨质疏松者慎用。
3、背起后应着力于摇动、颤动,不可忽略。 拔伸法
【定义】医者以一手或双手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沿肢体纵轴牵拉另一端,称为拔伸法。
【操作】 头部拔伸法:
掌托拔伸: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下颌角下方,两前臂下压住患者两肩,两手向上用力拔伸,配合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上举。
肩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一手握住腕上部或肘部,另一手扶住肩部或助手帮助固定患者身体,对抗牵引。
腕关节拔伸法:医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手部,两手对抗牵引,同时配合腕关节的背伸,掌屈,左右侧屈。
指间关节拔伸法:一手握住被拔伸的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握住远端,两手对抗牵引,配合关节的屈伸。
【临床应用】
拔伸法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松解粘连等作用,主治关节错位,伤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肩肘腕指各关节外伤后遗症等疾病。
35
【注意事项】
拔伸力量应循序渐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牵拉时要固定一端。
2、小儿推拿技术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1、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诸如:
(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36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
8、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9、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10、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8个穴位的总称。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坤与艮相对。震为东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11、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12、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13、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14、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15、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
3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