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控制走罐频率。缓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1次;快走:约每秒钟将火罐来回推移2次。
4、吸力与频度组合。按临床需要,选择轻吸缓走、轻吸快走、重吸缓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时间。每一组穴位一般按需分别走罐约5~10秒钟。 2.6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微紫。 2.7治则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较长时间、肤色出现深红或微紫程度为强刺激,适用于实证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轻吸、缓走、较短时间、肤色出现淡红或红色为轻刺激,可用于虚证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2.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后,视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况,必要时,可隔12~24小时,或异位另选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复病例,一般间隔3天左右施走罐术一次,3~5天为一疗程,休息两周后 可继续施行走罐术。
【主治病症】
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牙痛、扁桃体炎等。
【注意事项】
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3、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真空罐像好轻松拔罐器那样的。
5、针罐技术
【概述】
针罐疗法就是根据病情需要,先在病人体表的施治穴位上用针刺入,病人“得气”后,随之在此穴位带针拔上火罐,把针扣在火罐中。这种同时实施针刺、拔罐的治疗方法叫做针罐疗法。
【准备工作】
各种规格的竹罐、玻璃罐、95%乙醇浸润的棉球、75%乙醇浸润的消毒棉球、镊子、针、
28
火柴或酒精灯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部位。 2、在应拔部位消毒。
3、进针,并在得气后将针留置穴内。
4、用镊子夹1~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针刺的部位上,一般留置5~l0分钟。
【注意事项】
1、该方法一般使用于面积较大及肉厚部位,容易使用较大罐口的火罐进行拔罐治疗的部位;不能使用于面部等肉薄及影响形象部位。
2、要求患者处于正确位置,如俯卧位、正坐位、平卧位等,治疗期间不能活动。 3、按照针刺要求与进针原则,现在施治穴位上用针刺入,使病人“得气”。迅速将罐扣在针刺穴位上,把针扣在火罐中。留罐时间约15分钟左右。起罐时,一手持罐,一手拇指轻按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后,将罐取下。然后快速将针拔出。
4、中、重度心脏病、血友病、出血倾向疾病、极速衰弱者、身体过瘦、小儿及老人、孕妇禁用针罐疗法。
6、刺络拔罐技术
【概述】
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的。刺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
【分类】
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变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 2、穴位叩刺拔罐:在选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后拔罐。
3、循经叩刺拔罐:取疾病与脏腑络属相关的经络或循行经过病处的经络为主进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顺序应同经脉的循行路线相一致。
4、整体叩刺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择上述2~3种方法结合进行治疗。 【治病机理】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疏通经
29
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1、叩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病变部位。叩刺完毕,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约5分钟后起罐。
2、刺激强度:叩刺分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种,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可减轻叩刺时的疼痛。
(1)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临床常以病人无疼痛感,仅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患者稍觉疼痛,皮肤潮红,但无渗血为度。
(3)中刺:介于轻重刺之间。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不可将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
3、本疗法的疗程,一般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临床多以1~3次为一个疗程。
7、刮痧拔罐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30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10、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11、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2、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13、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31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旋转、内收或外展等运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类手法。
该类手法具有活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是正骨推拿、骨伤推拿的重要手法。 其共同特点:手法动作节奏明快,操作时间短,技术要求更高,疗效显著。 本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 【定义】
沿关节运动轴的方向,在起始至最大病理位或至功能位的运动区位(即摇动区位)之间,所进行的使四肢关节前后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脊柱俯仰、侧屈、左右旋转以及环转等被动运动的一类手法称关节摇动类手法,称摇法。
【动作要领】
用一手握住或按住患者某一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转动。
动作要和缓,手力宜适度,不可用力过猛,活动范围的大小须在各关节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逐渐加大旋转范围,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自慢而快。 颈椎摇法:
【定义】沿颈椎各运动轴方向,在摇动区位之间摇动颈椎的手法,称颈椎摇法。 【要领】
1、摇动的幅度宜小,由小渐大,速度要慢,就尽量避免摇动到极限位置。 2、摇颈时,应嘱患者睁开眼睛,以免产生头晕。 【操作】
1、俯仰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站在其身后,双手捧握住其头的两侧,沿颈椎额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前俯、后仰运动,在矢状面内反复摇动颈椎。
2、侧屈摇颈法:体位与双手握法同前,沿颈椎矢状轴方向从其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侧屈运动,在额状面内反复摇动颈椎。
3、旋转摇颈法:患者正坐,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握住颏部,另一手握住枕部或顶骨上方,沿颈椎垂直轴方向,从起始位至病理位或到功能位之间,用力使头颈做往返的左右旋
3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