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的实验课程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地理实验教学系列;一个是地质实验教学系列。 地理实验教学课程有:自然地理与环境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水资源与环境课程实验教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数字测绘实验教学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验教学。地质实验教学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实验、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岩石学实验、构造地质学实验、古生物学实验、岩矿鉴定技术、遥感地质实验、宝玉石鉴定实验、现代岩矿测试技术、土工实验、岩土工程勘察实验、地质综合实验等。 中心承担着地理、环境、地质、交通等学科12各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全校学习地学实验课程的学生人达2000多人,开设的实验项目有250个,各实验室负责组织并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室开放,培训实验教学人员,管理所有教学科研仪器。 ?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 学生数 院/系 专业 2004级 2005级 城市规划 42 38 资源与城乡规划管理 48 58 地理信息系统 44 47 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 规划学院 水资源 27 38 水文及水利工程 33 39 地理科学 36 36 地球信息科学 42 48 地球科学系 地质学 44 46 环境科学 25 25 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城市环境保 工程学院 护)
21
2006级 50 98 42 41 52 50 45 23 2007级 39 60 52 38 42 38 47 56 48 25 环境工程 工学院 交通工程 合 计 注:学生总人数约2000人。 14 27 2-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 1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地学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构建符合学科特点、兼顾学习规律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逐步提高实行?厚基础、多实践、强创新、全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此,分别建立了基础、专业、野外综合实习、研究性的实验教学平台上。其中,由7个基础实验室(建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由珠海校区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和23个专业实验室构成了室内教学实验平台;由16个野外综合实习基地组成校外综合实践平台;以人文地理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985遥感与GIS地学应用创新平台和我国第一个华南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基地构成探究式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平台。 1).建设内容 实践性教学过程在完成从单科性向综合性,从认识性、继承性向研究性,从验证向创新,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讨论式,从传统向高科技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转变的基础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改造实验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实现知、辩、行的全面训练,培养基本素质和综合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具体内容包括: (1)在已有实验性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统筹本科四年的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构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协调配臵,时间穿插的循序渐进的实验性教学新体系、完善本科实验教学环节。 (2)建设部分理论课程室内实验和课间野外实验教学的实验教学模式。 (3)发挥学科优势,实现科研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完成不同年级、不同实验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建设和教材建设。
22
(4)探索实验教学认识—技术方法—多学科综合思维与创新的实验—研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 (5)建立数字地学实验室,在实现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地学方法密切结合,便于操作的研究方法。 (6)建立与实验性教学体系配合的、科学、自律的管理体制。 (7)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增强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既有严谨的学习风气,又有集体性与个性共存、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中山大学所处的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构建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在教学上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上密切协调,在实验教学的地域上相互关联的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认知、方法、研究、素质培养和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与之配套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实现宽口径、高素质、具创新精神的地学基础人才的培养。 实现实验教学的上述目标,必须实现下述转变: 从验证性到设计性的转变:改变长期以来,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大多仅仅是针对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验证性实习的传统习惯,实施课程内部各知识点的相互融通,完成实验教学目标下的过程和方式的自我设计。 从单科性到综合性的转变:通过实施以跨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学调研和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分析研究、探讨教学实习区的区域地学特征及其形成演化,使学生经历不同单科性知识自然融汇的综和性实验教学训练。 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性的转变: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立项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经受选题立项,收集相关地学资料和研究技术方法资料,开展研究工作(包括测试、分析),总结撰写论文的完整训练,达到由传承向独立研究与创新的转变。 从传统地学方法到新技术方法与传统方法结合的转变:将新技术、新方法实质性的纳入实验教学体系,野外实验过程中,以新技术(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传统技术方法结合的方式,完成地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和研究能力。 从灌输式到启发、讨论式实验教学的转变: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灌输—认知—验证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 23
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已基本实现层次化。原则上,每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包含了基本(必做)和综合创新性实验,具体体现为: (1) 在一些实验课中,既设臵了一部分基本的必做的实验项目,以满足基本的教学要 求,同时还设臵了一部分拓宽与提高的选做的实验项目,为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部分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2) 在另一些实验课中,在设计单个项目的实验内容时,既设臵了基本的必做的实验 内容,又设臵了拓宽与提高的选做的实验内容; (3) 在高年级综合性的实验实验项目中,大部分以选做项目为实验内容,即从一开始 就要求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而其中既有基本的必做内容,又有可以自主拓宽和提高的选做内容,学生研究和创新的余地更大。 4)采用科学的实验课程考核模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以具有激励性为基本要求,使考核成为激励学生进取性和创新发挥的手段。例如: (1)只完成基本必做实验的成绩为及格或中等,同时完成部分拓宽或提高实验的,才 有可能获得良好或优秀的成绩,具体视完成这类实验的数量、难度和创新性而定; (2)改变以往主要以实验报告评定成绩的做法,实行对实验全过程,包括对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各个环节的考核。只有在各个环节上表现出色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良好或优秀的行列。 2 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比例 (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项目见:10558_11_7_3.pdf) 1) 实验课程、实验项目 ?中心?独立设臵的九个方向的实验课程,简介如下: (1)自然地理与环境分析实验课程(6学分108学时) 普通地质学实验 地貌学实验 生物地理学实验 24
土壤学实验 气象学与气候学观测实验 (2)水资源与环境实验课程(11学分198学时) 水力学实验实验 水化学与水质分析实验实验 水处理微生物学实验 废水处理工程实验 (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16学分442学时) C程序设计实验 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实验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实验 软件工程实验 遥感数字图象处理实验 遥感导论实验 ERDAS IMAGINE 遥感图象处理方法实验 遥感与地学应用实验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遥感制图方法实验 网络 GIS实验 (4)数字测绘实验课程(15学分310学时) 现代普通测量学实验 地图学实验 控制测量实验 地图投影计算实验 测量平差技术实验 房地产测量实验 数字化测图及成图方法实验 土木工程测量实验 遥感图象处理实验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